和桐木关的朋友聊起茶的事情,除了白茶之外,关于正山,关于桐木关的茶,她对我一通的数落和教育,她说茶无所谓灵性和感悟,都是经验而为,做多了,一切都水到渠成,经验不足,说什么都白瞎。
她觉得他们桐木关人做的茶才是正宗,其余人做的都是掺杂了水分的,要么是不懂行的人所做,要么是用外来的茶青浑水摸鱼做来骗人的。不知为何,我听了这番言论,就觉得她的茶做不到很高的层次,在我的感觉里,做茶亦是做人,有认知高度,有包容的心量,才能做出有深度的茶来。
她劝说我,既然要走茶这条路,务必要考一些系统又正统的茶资质,比如审评师、比如茶艺师之类。我说,这些都是用来糊弄别人的名堂,原来我也曾觉得这些是必须,没有资质就像没了混世和炫耀的资本,但是亲身经历之后,越发有了不同见解。前些天一起上茶课的同僚里亦有高级审评师和高级茶艺师,但是对茶的敏感度很差,品茶时说的乱七八糟,茶知识也很是支离破碎,倒是乌七八糟的茶市场小道消息一堆一堆的塞满了头脑。给我的感觉就如清茶一叶落入了污染的沟渠,很难清洗出来了,路走歪了,再怎么都是越走越远的姿势。
她看我泡的茶汤,又说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桐木关的茶,桐木关的茶也并不叫这样文艺的名字。不知道为何,不想和她争辩,只看茶汤颜色和名字,不尝滋味就下结论的,太过于武断了。
我想说,对于我这样的求真求实的人来说,只要是真正的茶,有好的生态,口感合我心意,就是好茶,与哪个山头,哪个出处又有什么关系?
喝茶喝的是生态,高山阴林出好茶,要见到夺目的阳光,又不能过多光照,要淋到绝尘的雨露,又不能太过阴潮,要感受天地的温度,又不能温度太过平稳,反而温差越大茶越出色。
茶与人有相同之处,整体化一,连杂草都不生长的现代农药化肥催生出的市场茶,就像考试机器催生的考生,砍掉了个性、消融了创造力,都是一个模子里做出的一色产品。再多名堂,再多故事,再响亮的厂名,也并不是真正的天然茶,别说喝茶明心性了,反而越喝越毒害。只有那些杂草丛生,林石相间的天然生态下的茶山才能长出有个性的好茶。
好茶的五味调和,苦、涩、酸、辛、甜,只有协调平衡,纳化相依,才能显现出令人愉悦的好滋味。那自然而然的油润爽滑,那清透莹亮的汤色,那绵长幽然的香气,以及氤氲而来的大自然的花香果香,这些饮茶时眼耳鼻舌得来的享受,对于一片叶子而言,除了大自然的润化,还有做茶人的品行和功力,绝非简单之事。
师父曾说,每次做茶,都要把茶山最好生态的古茶树找到,品尝水和土的口感,查看茶树的生长环境,再看看茶树主人的品行,才决定做不做这一款茶。人不行,再好的茶源也不敢做。
茶路如天路,在这条时间空间交汇的茶道上,除却认真事茶探路,其余的,只能无语问苍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