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时,你是如何夸奖TA的呢?
是对孩子说:哇,你真棒,你在这方面非常聪明;还是对孩子说:哇,你真棒,你一定非常努力呢?
如果是前者,可能TA会觉得自己有特别的天赋而不愿再努力了,因为TA被你放在了“你太有才”的位置上;如果是后者,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夸奖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然后TA还会继续努力。
这是为什么呢?
1
如果你已经是牛人了,觉得自己非常有才,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努力了。因为努力意味着还要吃苦,还要承受失败的风险。对于一个已经登上一定的高度,并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的人来说,努力是显得有些多余。
既然已经被摆在了“牛人”的位置上,自己已经比大多数正在努力的人都要厉害和聪明了,我干嘛还需要努力?干嘛还需要拼搏和挑战自己?我现在所处的高度,足以让我一览纵山小,如果我再向上攀登,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以前的成就可就一并都没有了,我可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
连大人难免会有这种局限性的想法,又何况是小孩呢,对吧。
如果你在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出来后,知道孩子意外考得了个满分,你想都不想的就去夸TA:哇,你好棒,你在这方面非常聪明。以孩子的单纯来说,TA确实会因为你这样夸TA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非常聪明,但难免TA不会因此固步自封。
虽然TA知道这是凭TA的努力才获得100分的成绩,但你这样夸TA,TA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学数学这方面比其他的孩子都已经要更厉害了,因为班上只有TA一人考了满分,那么,TA还需要继续努力吗?TA都已经比别人厉害了。
这跟我们在外拼搏的大人,在自己所在的行业、领域都已经成为了牛人,别人也很难追赶上自己,自己也在该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不努力也没事,是一个道理。
2
这种夸奖孩子的方式,不仅会让孩子的沉浸在自己的优势里不愿意再努力,而且还可能让孩子变成一个用固定型思维方式思考的人。
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不好,只是太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了。因为,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畏难情绪,然后放弃去挑战,最终被别人后来居上,成为一个失败的掉队者;在对一件事感到不如意时,比如班上的语文老师是个苛刻的家伙,老爱挑别人的错误,TA就会不喜欢老师,导致成绩下降,而TA却把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罪老师。
是不是觉得后果很严重?还有更严重的呢。
TA还会得一种“不愿努力”的综合症,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TA会为了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而去限制自己,让自己不再去进步,最终迎来退步的结果;还很容易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评价,譬如说TA是个“聪明的孩子”、或说TA“笨”,TA就会真的相信别人对TA的评价,而真的认为自己是别人口中所言的样子,继而继续表现TA的所谓“聪明”或对自己破罐子破摔。
这就是家长在夸奖孩子时,不注意夸奖的技巧而导致的恶果。不要不相信,这是有实验证明的。
3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卡罗尔·德韦克提到一个实验,让基础和智力相近的孩子做同一份试题,他们同时都做对了8道题,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用不同的方法去夸他们。
便是我上面提到的夸奖方法。
让他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用前一种夸奖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夸奖,让那些学生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也表现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拥有的特征:当他们面对选择时,会对那些有挑战性、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
那家长到底要如何夸孩子,才能让TA真正意义上变得更好呢?
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表示认可和夸奖,而不是对TA努力的结果表示认可和夸奖。
就像后者的夸奖方式那样:哇,你真棒,你一定非常努力。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们受到赞扬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然后他们会越来越努力,表现也会越来越好,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勇于挑战难题,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让自己得到成长。
这样夸孩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于挑战,也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孩子更加认真的投入到TA需要做的每件事当中,每天进步一点点,真的是挺好的。
想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学会突破自己的局限,而不是被畏难情绪打败,局限自己的成长,在你夸TA时,你就要在言之有物的情况下对TA说:你真棒,你一定非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