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22年,不敢说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但也时刻感受到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令人惭愧的是,自身始终徘徊在止步不前的矛盾之中。在有幸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触动我心灵的是教师的成长是不会在“起跑线”上定输赢的。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哪?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迈步,在于自己是否愿意奋力,在于自己是否愿意坚守?也许是同时的起步,但是站在不同的跑道,顶着不一样的风向,带着不一样的思考,采用不一样的策略……就有大不一样的结果。正如深圳年度教师孙立春老师说“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因为成长的起点不等于终点。
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定位置)。在互联网+和网络高度发达的形势下,我们不应是传统的教学工作者,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教研思路,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优质网络课程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很多传播优质课程的网上平台已经研发,空中课堂,翻转课堂,双师课堂,这些都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湖北李玉平老师告诉我们,只有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思维方式才是新思维。上海吴虹老师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下名师变矮,学生成长。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教研工作者、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开发者。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开展新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思维方式才是新思维。
二、形成理论,生成主张(创牌子)。我是一个已经有22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一直以来只是一个骨干教师,没能再往前走一步,成为一个名师。终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正如杭州张祖庆老师所说,“互联网+时代,教师成长的密码就是加固底版,积蓄能量;加高短板,自我调校;拉伸长板,品牌形成。”例如我们工作室的特约名师原58中的何伟老师,用“思维导图”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回顾这些年,我呢,始终是在学习众多名师的经验,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创造出自己的牌子,缺乏自己的教育底气和教育自信。从骨干到卓越就差这一步,那就是要有深度的教育思想,需要做课程,需要从教育叙事中去提炼、去升华。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文史哲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而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育者也要能守得住一方净土,坐得住一张冷板凳,在孤灯下夜读,在静夜中成长,笔耕不辍。把工作的劳累与教育的艰辛汇聚成一点点的教育叙事、总结与反思,每天记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日积月累,教育的专著便能成型。教师是主体,课堂是本体,教学实践与反思出真本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了好教师是上课上出来的,写课写出来的,读书读出来的!
三、明确目标,创新思维(明路子)。曾经以为教师是一份繁锁而枯燥的工作,来自江苏美丽优雅的王笑梅老师,她用诗一样的语句,唯美的画面,以一种温暖柔情的方式来诠释王笑梅工作室的成长历程。带给我的感受是:原来一个人的美丽,可以创造一群人的传奇。参与名师工作室工作已经三年多了。用这几天所学的理论去衡量这几年来的工作。感觉依然是在走老路子,就是备几节公开课或者听一两次讲座,我们是否有思想的引领和实践的创新?工作室是否有自己鲜明特色,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工作室的名义,如何让一个人的美丽,变成一群人的传奇?这是我们工作室在思考的问题,相信也是大家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徐昭君语文工作室把“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走名师发展道路”作为工作室的核心理念,把“努力探索专研,让名师工作室成为真正的观念新、教学精、有思想、善研究、成就高、影响大的高素质特色团队,成为锻造我市初中语文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的阵地”作为共同发展的目标。我们一直秉承着让每个青年教师共同成长的目标去努力,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成员首先自己要长成一棵棵大树,才能撑起一片天空,才能让区域内的个体共生、共建、抱团成长。结合于此在徐昭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工作室下步工作思路预设为:聚焦模式创新,做强基础教研,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与研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享受诗意的教育人生;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实“工作室”就是一群人、有目标、向前走,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而努力的一个团队。
还有几天2019年即将到来,我相信我们会牢记使命再出发,让自己奋斗的足迹成为最值得欣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