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七点起”是我大学有一阶段常挂嘴边的话,起初是很正经的一项早起计划,几日没坚持下来,徒增了个笑话……
话说回来,从小到大,就没有正经早起过。论经验,也就小学时候为了争前几名到校(当然不是为了学习)而起得尤其早。再往后要么是诸如初中时期迟到被罚捡垃圾,高中时期常年迟到被班主任赶回宿舍猫了几天“自学”,大学时期迟到索性顺其自然把课翘了,工作之后日复一日踩点上班……我用着一贯的时间倒推算法,卡着时间,懒于早起。
最近开始自我改造,早起便是其中一项。过去一个多月几乎是天天六点半起床(或许有人不理解对一个懒癌患者来说这个点算早),前两个星期十分痛苦,到后来竟给自己培养了个生物钟,常常是在闹钟响的前几分钟,神奇地自然醒了!
我开始回想这一个多月来的一些生理及心理变化:
第一阶段:状态十分痛苦和被动,时间是敌人。这个状态持续了有十来天吧,感觉就是在跟心魔战斗。
第二阶段:规律地按部就班,时间是战友。用词有点矫情,但不得不承认开始逐渐习惯了一系列规定动作。起床,叠床单,关空调开窗,洗簌,下楼倒水,活动身子,套路一般每日重复,持续了两三周。
第三阶段:主动心态,时间是自己的一部分。直到这时我才开始体会到那句老话--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性地早起,不再给自己预设屏障,不再思索套路出法。
就这样,我习惯性早起了。回想起之前问过一些朋友如何早起,如果他们是长期早起的,一定会觉得我的问题是有多么莫名其妙,这难道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吗!
所以,如果有早起困难,你觉得这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值得思考思考。
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
1.明辨是非
我并不认为早起就是一个绝对正确的事情,所谓早起的鸡汤并非普世价值。然而针对个体去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区分出是非的问题,不同的个体答案不尽相同。所以前提是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什么状态下的个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个体,早起是否应该成为支持这样一种发展路径的标签。与之前克服早起不同的是,我不再认为早起是一个更好的选项,当我觉得早起仅仅是更好的时候潜意识总会觉得晚起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这次我只给自己两个选择: 是或者不是,没有中间答案。
2.走出旧的舒适区
既然第一步我选了是,我给自己设定了要求,无条件执行。早起最难的就是闹铃响之后的折磨,会冒出一万种理由让自己再舒服地睡一会。这次我刻意跟自己过不去,无条件执行,这像是一纸契约,与此同时,设定不可抗力条件,比如生病。有意思的是,如此一来,我不敢晚睡了,因为我想多睡一会保持第二天精力充沛。
3.享受新的舒适区
后来我意识到早起是生理问题,心理障碍仅仅是初期的,过了那阶段,早起成了生理本能。当然,还需要不断巩固,让早起有一些小小的仪式感,相比于之前多赖床一会的旧舒适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舒适区。
早起之后,今天又开始了一项跟自己过不去的计划: 每两周写一篇小文,以此作为开篇。
我不是黄荣,要多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