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的孩子
毛先生放学回来后,把书包一放,忙着拆新买玩具的包装。我提醒他:作业还没有做哦!他专注地埋头苦干,头也不回,随口应付我道:我一会儿就好了。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将近1个小时,我在厨房开始准备晚饭的事情。没过一会儿,传来毛先生嗷嗷哭叫的声音,我走到厨房门口张望,毛先生正一边急急忙忙准备写作业的事情,一边急得嗷嗷哭叫。
我对着他说:“你着急了!”毛先生听到我的声音,突然“哼”了一声,脚狠狠地跺地,把本子一摔,哭得更大声了。
我愣了一下,忽然想起锅里在炸猪油,准备做猪油捞饭,油正在锅里“嗞嗞嗞”地响呢!我担心一不小心就炸糊了,心想:他发泄一下就好了。然后转身就回厨房照顾我的油锅去了。
客厅传来的哭叫声更激烈了,毛先生还一边哭,一边用力地跺着地。听着他越来越激烈的哭闹声,我觉得他是在指责我,这个念头闪过后,我觉察到对毛先生的各种指责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一股热流从后背升起,渐渐地,我感觉自己变得气鼓鼓的,越想越生气。
炸油的事情忙完了,我走到客厅,看了看毛先生,他一边写作业,一边还咧着嘴巴嗷嗷叫着。毛先生看到我走过去,停下手里的笔,抬头可怜巴巴地望着我。
我径直走过他的身边,走到阳台去,慢慢感受身体那种气鼓鼓的感觉,然后对着毛先生说:“我知道你想妈妈安慰你,可是妈妈现在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妈妈现在也有情绪出来了,听到你那样子哭骂,我觉得你是在指责我,我感到很冤枉!我什么都没有做啊!”
这话说完,我整个人放松下来了,那气鼓鼓的感觉也消失了。毛先生也停止了哭泣,看了看我,然后低头一声不吭地写作业。
最初的感受
我忽然想起下午问老师的话:为什么最初的感受未得到表达时会产生愤怒呢?
我往回慢慢梳理记忆。其实,在我对毛先生说‘你着急了!他突然“哼”了一声,脚狠狠地跺地,把本子一摔,哭得更大声’的时候,我已经有感受出来,我觉得他在指责我,我感觉很委屈,很冤枉。
这种委屈、冤枉的感受一闪而过,比闪电的速度还要快,我还没有来得及觉察到它们,本能的防御机制又启动了,我采取转移注意力的策略回避体会这些感受,所以给自己找了一个“油锅需要我”的理由躲过去了。
当我看到和听到毛先生‘跺地、摔本子、哭得更大声’的行为时,我最初的感受是委屈、冤枉。但是,因为源自某些心理恐惧的原因,我本能地逃避去体会这些感受,因此,它们一闪而过,没有被意识捕捉到就被压抑下去了。
然而,这些被压抑下去的感受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会转化成更强烈的感受,例如愤怒、例如怨恨……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初的感受想要得到看见,想要得到释放,让我们的生命体保持平衡。
所以,我虽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策略去逃避了体会初始感受“委屈”、“冤枉”,但我并没有真正平静下来,而是生起了指责毛先生的想法,生起了愤怒的感受,并且对毛先生的行为越想越生气了。
直到我终于开始停下来,感受身体那种气鼓鼓的感觉,那些初始感受脱口而出:我感到很冤枉!我什么都没有做啊!一切终于回归了平静,生命体也回归了平衡状态。
后来,我看到老师回复了我的问题:当有很多的负向感受堆积,不被表达时,就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
我想了想,忍不住笑了起来,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呢!我刚刚才体验了一把这个感受转换的过程。
人们是自己让自己生气的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曾说“怒气是父母有意做出的一种姿态,目的是表达责备、惩罚,或者让孩子接受教训。我并不是说怒气不是真实的。它是很真实的,会使人的内心沸腾或者颤抖。我的意思是,其实人们是自己让自己生气的。”
我在和家长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容易就能从各种案例中检验这一真理,家长们也都承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感觉愤怒、生气的时候,都有一个目的性——给对方一个教训或者让对方吸取教训。也即是说,“发火”是家长带有目的性的主动行为,即是自己让自己生气的。
很多家长都明白,对孩子发火,其实很少能有效地改变孩子影响我们的行为。当家长对着孩子大发雷霆时,孩子要么陷入惊吓和恐惧当中,要么感受到否定和指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很少有孩子能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长造成了困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对孩子发火这种做法呢?——觉察自己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在看到或者听到某个行为发生时,我们最初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最初的感受有可能是着急、紧张、害怕、尴尬、难堪、放松、放心……
而生气、愤怒往往是在我们最初的感受得不到觉察、表达时的产物,所以P.E.T称之为次要感受。
当这些最初的感受得到及时、准确的表达时,我们往往不容易感到生气或者已经生起的气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旦那些初始感受被有意识地体会过、表达过,我们就从中解脱了。
如何找回最初的感受
在练习觉察自己的最初感受时,我发觉有时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最初感受,因而可以及时地去表达它们,有时候却并不容易。
就像最开始的案例那样,当我看到及听到毛先生更加激烈的行为时,我感觉到被指责,我在那个当下没有办法去觉察到自己的最初感受。因为他的行为引起了我不愿触碰的感受——冤枉,这种体验源自我内在一个未被疗愈的创伤,我会陷入恐惧之中,害怕去感受它,条件反射地启动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能力去觉察到自己的最初感受,更没有能力去倾听毛先生。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生气的感受升起时,是因为有最初的感受未能得到表达,给自己适当的时间去缓和一下,我们总能找出自己的最初感受是什么。
把记忆回放到事情发生的那一瞬间,问问自己:我的最初感受是什么?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上,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确认自己内心的最初感受。
学会向孩子及家人传递我们的最初感受,而不是仅仅把次要的愤怒情绪发泄到他们的身上,可以让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孩子和家人也更愿意体谅我们,改变会给我们带来影响的行为。
因为它不会带来谴责和惩罚,不会让他人感到受伤或者自尊受损,也不会破坏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上期文章:
猜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