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自以为是喜欢文学的人,竟然没有看过几本名著,说来真是惭愧之至。
以前学生时代自觉要当好学生,每门功课基本平均用力,没有偏科短板,但强项似乎也无,顶多算是相对突出而已。
现在,虽然我还有些爱写的习惯,但是,感觉,深入不进去、发散不开去,明显感觉到极度的吃力,吃力到近乎令人窒息癫狂的状态。
我近日看了孙海浪教写作的书,也看了鲁迅全集的部分集子、还看了艾芜、夏衍、茅盾、巴金、老舍、张恨水、毛姆、斯蒂芬·金、田汉、高尔基、赵树理、王蒙、斯诺、杜鹏程、姚雪垠、孙犁等人论述作文、写作、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文章或书籍,
读下来,最强烈的感觉便是,自己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读的书太少了,尤其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名著读得太少了,或者说压根儿就没读过,所以,到现在自己下笔的时候,便强烈的感觉到了脑子里空空如也,肚子里也是空空如也,整个人真的是草包一个。
自己平时虽然时常以不入流的读书人或者半拉读书人自居,但是,与我平时阅读看书所知道的书友、作者、作家比起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肤浅,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同时也十分焦急。
知识这个东西,是着急不来的,是日积月累的。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你过去付出过,努力过,几十年过去了,一定是可以通过你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写作,体现出来的。
我现在想写点东西,纵使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尽千方百计,似乎也达不到我所见过的一些书友的自然流畅、下笔如有神、文辞优美、逻辑缜密、思维清析、生动活泼、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咋舌不已。
这便是差距。这便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差距。
我只能是仰慕、钦佩、再就是对自己过去所亏欠的努力引为憾事。
人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磨练中锻造出来的;
我现在想,在我的闲暇时间里,应该好好的补一补阅读文学名著的课。
【2】
昨晚,我静坐在桌前,一口气,快速浏览了一部名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从中学时代便听说过这一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但是,从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是宏篇巨制引子太长,一下子抓不住主要的故事,实在引不起阅读的兴趣,反正,在自己年少的时候,有机会接触获取这一名著,但就是,从没有阅读过。
昨晚,我尝试着用跳读的办法来大致浏览了一下这本名著。
总算是知道了这本小说的梗概,抓住了书中最重要的四个人,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人:
卡齐莫多(也有人译为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克洛德·弗洛罗、菲比斯。
即使是匆忙浏览一遍,书中的这四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迥异的印象。先说个大概吧。
卡西莫多面貌极其丑陋,但内心无比真诚善良、忠实勇敢;
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埃斯梅拉达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出身卑微的女子。
克洛德·弗洛罗(Claude Frollo),一个表面上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实则道岸貌然、自私自利的虚伪之极的小人。
菲比斯(Phoebus de Châteaupers)
菲比斯,典型的无情无义、冷酷丑恶之人。
得出对这四个人的整体印象之后,卡西莫多的善良忠诚勇敢,令我感动;埃斯梅拉达的真善美也让我感动;
让我极度鄙视的是无情无义、冷酷丑恶的菲比斯;
让我极度仇恨、出离愤怒、咬牙切齿的是副主教克洛德。
我其实知道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是想,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但是,读过之后,我看到了禁欲主义下的人性的扭曲,比如克洛罗,让我为禁欲主义的可怕后果感到战栗震惊!我不禁同情起那个世纪的人们,为禁欲主义所禁锢,过着怎样扭曲的人生!
读过此书,尤其是看见了克洛罗扭曲的人性,我不禁又想起了几本我略微翻弄了几下的书:
英国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的《释梦》(也有译为《梦的解析》的)以及《精神分析引论》。
据我不太确切的了解,好像是在心理学史方面的书籍上见过,这几本世界学术名著的产生,好像也与欧洲当时的禁欲主义有一定关系:当时的人们羞于耻于谈论性,在禁欲主义的桎梏之下,很多人们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而这些病人,恰好给上述这些学者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叶浩生主编的《心理学史》在精神分析这一章介绍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讲到,
“19世纪末叶的奥地利还盛行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伪善道德观。
在宗教和一切正式场合中,人们极力地反对性欲和享乐,但在私下里却又受到强烈的诱惑。
这种陈腐虚伪的道德观在弗洛伊德所处的犹太社里更是强烈的禁锢着人们自然正常的性欲,使正常的性欲得不到满足。
总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性的压抑确实是很多人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由此,弗洛伊德强调性压抑在神经症和精神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坚持把整个心理的发展都建立在性本能的基础上,这虽然是矫枉过正,但是也不足为怪。”
请注意,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揭露了十五世纪法国人们受禁欲主义的伪善道德禁锢而人性扭曲,通过主人公之一克洛德被从高塔之上推下摔死,给出这种象征,来宣告禁欲主义在法国的破产;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的是十九世纪的欧洲奥地利,禁欲主义历史背景下人们精神压抑扭曲的原因。
可见,禁欲主义在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数百年间,并没有消失绝迹。几乎同时期的英国医学家霭理士所著的《性心理学》,其实在我看来,也不是没有禁欲主义的伪善道德观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可见,禁欲主义的危害太大了!禁欲主义的功劳似乎也巨大!但是,要人类付出几百年的沉重代价来认识到禁欲主义的危害,产生一部文学名著和几本学术名著,似乎代价又太大了。
几部书籍联系起来看,我们不难推断,禁欲主义在欧洲的危害长达数百年。由知可知,充斥着种种违背人性的伪善道德观的宗教,在过去几百年、甚至更久远,对人类自身的统治愚弄残害,有多么可怕、多么漫长、多么深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便是一个不断砸烂禁锢自身的枷锁、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进程。
匆匆浏览一部《巴黎圣母院》,让我产生如此联想;当然,也不仅如此。
再进一步,我在想,今天,当今世界,现代社会,是否还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有陈腐迂愚可怕的什么主义影响禁锢着人类呢?
时代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是不是还有什么伪善的道德枷锁,就像十五十九世纪的禁欲主义、过去愚昧年代的诸多主义一样,禁锢着现代看似文明的人们,戗害着人们的身心,扭曲着人类的心灵呢?
我不知道,我不确定。
—-北京百泰富,张卫明,2019.01.05日 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