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并且主人公威尔天才的有点稀罕,所以脱离现实,普世意义并不大。但摘得奥斯卡金像奖,还有其他诸多奖项在身,自有其道理。
因为它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关于教育。在麻省的教授是在做教育,在心里咨询室的心理学教授,也依然是在做教育。它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00多年前,和弗洛伊德并称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教育的本质,是让其自立。这就是一部关于自立的电影。
表面上看,是两个教授和一个天才之间的故事,但更像是两个父亲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吗。影片有几个经典镜头:
镜头一,心理学教授尚恩和天才少年威尔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风景如画。
尚恩说,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但你连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里,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但你从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尚恩的话说的很平静,很慢,却句句扎心。从那一刻起,威尔开始内心波澜起伏,开始觉醒,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暴露了威尔的弱点,有人说,让威尔明白了,经验比学问更重要。但其实,是尚恩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他让威尔去学习自立,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把球抛给了威尔自己,你去选择,是否要把球扔出去;你去选择,是否要尝一尝爱情的滋味;你去选择是否要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于是,威尔真的选择了,他开始选择配合的坐在心理咨询室的椅子上,开始选择给自己心爱的女孩打电话。
镜头二,在治疗室里,尚恩一直追问威尔what do you really wanna do?你要什么?
威尔回答不出。尚恩说,你对每个人都有狗屁答案,却回答不出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吗?于是把威尔赶走了。
对比一下,数学教授是怎么做的呢?他很害怕埋没威尔的天才,安排各种高大上的工作,威尔却有一股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样子,不断戏弄着面试官。尚恩为什么要赶走威尔呢?这也是让他自立,你自己要去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而不是你应该要什么。
镜头三,影片的最后,是威尔开着车,在一条看似没有尽头的路上,一直开,一直开,一直开……
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表面上是威尔去追寻自己心爱的女孩,其实这不是威尔开始变的自立的最好证明吗?
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不也是我们的人生吗?也许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只有车里的那个人才知道应该要往哪里开。
关于自立,是在教育者心中要明白:能够破茧化蝶的,永远是来自那个茧内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