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面有一个英文单词,专门形容人们脑海中的主观意象。打个比方,就是你一提到非洲人,你脑子里就会浮现出荒凉的一片草原,到处是瘦骨嶙峋的难民。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也有一个意象。
我一直认为这本书,不就是讲战争的吗。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打着战争背景,卖亲情的故事。
书中的两个小男孩,从一出生,就是羁绊着的。
他们喝着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
阿米尔竟然会和一个仆人家的孩子争宠。
父亲总是不会忘记哈桑,什么事情都要问一句,哈桑呢。
阿米尔从书的一开始,就在追寻父亲的宠爱。
其实书中早就给我们暗示了。阿米尔和哈桑就是兄弟。一个父亲,是永远对自己家孩子自私的,他会对哈桑这么关照,读者想必早就猜到。但当故事慢慢前进推动,我们终于知道了早就知道的事实,还是会和阿米尔一样大叫,不,这不是真的。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吧。阿米尔是一个集万千荣誉和特权于一身的人,只因为他是父亲正统的儿子,而他的弟弟,因为是私生子,便生来是个仆人,即便他们都流着父亲的血。他虽然和阿米尔一同长大,但等级制度让他叫阿米尔老爷。
好像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里,闰土总是叫迅哥,老爷。艺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哈桑很勇敢,他会为了阿米尔冒险。从小到大,是他在帮助他,为他顶下一个个过错,为他承受一桩桩痛苦。
而阿米尔只想和他争宠。他不敢发脾气,但是一发脾气就只敢对着哈桑发脾气,阿米尔对着哈桑扔石榴,好像鲜红的石榴汁,真的是哈桑流的血。
我们应该理解一个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让父母喜爱,他们做事的冲动全部是因为,“父亲一定会为我骄傲的,他一定会夸我的。”
风筝在这个故事里,是所有事情推进的导火线,转折点,它同时也是一个意象。
阿米尔斗风筝,哈桑追风筝。
阿米尔在远处看着哈桑被打,内心挣扎后,他选择逃跑。哈桑将蓝色的风筝交给了阿米尔。
在昏暗中,我看见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他们的关系不再好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揪心。我会思考,哈桑知道吗?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关系是双方开始主动疏远了呢?如果知道,为什么哈桑不说出来质问阿米尔,还要给他风筝呢?
然后书中的描写让人心碎,阿米尔为了掩埋自己内心的愧疚,竟然选择用变相的逃避来结束自己的煎熬。他想要让哈桑走。
阿米尔在花园里问爸爸,我们能不能换个仆人。
父亲大发雷霆。
父亲看着阿里和哈桑走,无法阻止,流泪了。
终于,阿米尔可以独享他父亲的爱了。他内心的愧疚似乎被他一点点有意遗忘。他和父亲去了美国,他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他们没有孩子。
“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这句话,有一点禅意。佛家会说有因必有果。
这也可以理解为有人夺走了阿米尔成为爸爸的权利,那他必须要去寻找回那段因果。
时隔多年,他终于听到了哈桑,那个他永远不能摆脱的名字。
哈桑依旧是爱阿米尔的,即便哈桑确实知道阿米尔当时没有救他。但是,哈桑似乎从来没有怪罪他,这也能解释,他还是把蓝色风筝给阿米尔的原因。
一切,只是因为阿米尔拒绝去承认,他宁愿将头埋进沙子里,他不想要让痛苦愧疚折磨自己。因为他也是个善良的人啊,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阿米尔只是不想让哈桑去怪他,所以竟走了这么一个极端,永不相见。
所以拉辛汗才一直重复一句话:别对自己太苛责了。
拉辛汗早就看穿一切,他在书中是上帝视角的存在。
后来,也就有了阿米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的故事。
他在追寻自我的救赎了。
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指责别人的过错。
追风筝的人,是哈桑,是父亲,是阿米尔。
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他在追风筝,也在追和阿米尔的友谊(亲情),他内心一直渴望能被阿米尔当成真正的朋友。
父亲一生都在救赎,他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他用一生来偿还。风筝就是他在追的救赎。
阿米尔活在一个谎言之下,他在追逐父爱,追逐理想,最后终于能面对自己的内心,去救赎内心。
他向别人这样介绍哈桑的儿子:“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现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发上那个男孩是哈桑的儿子。他是我的侄儿。”
故事到此终于有了一个happy ending 。
其实你我都是一个追风筝的人,风筝忽高忽低,理想梦想亲情友情爱情,有时候它并不那么如人意,但它掉下来了也没关系,记得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