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一篇育儿文章,题目是《为什么给孩子的鞋不要超过三双》,大意就是,衣服鞋子也好、玩具也好,都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他/她的选择太多,反倒对这些物件就没有幸福感了。所以物质太丰富的孩子,反倒会失去物质带来的快乐。
读完确实觉得很有道理,这个准则放到成人世界,也是同样适用的。选择越多,未必让人越幸福。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的确也是,比如在某个商圈逛街时要吃饭了,周围可选的饭店特别多,选来选去选定一家,肯定吃得不尽满意;攒了一笔钱想买车,可选范围内的车有很多,选品牌选车型选性能,研究好久做的决定,最后对买到的车反倒不那么喜爱了…可是回想以前,偶尔能出外下顿馆子,就很开心;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就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一辆自己的车,哪怕是最普通的一辆车,该有多幸福呀!
到底是什么夺走了我的幸福感呢?都说没有选择是很痛苦的事情,可为什么选择很多也没有让我觉得更幸福呢?相信心理学家们对此会有很科学很专业的解释,但我这里想探讨一下自己的粗浅想法,那就是:因为选择太多抬高了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就是你做一个选择时放弃的其他选择,比如同样一晚上的时间,你选择了打电游,而没有选择学习或写作,那么放弃的学习或写作的时间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再比如甲乙两个朋友同时约你的时间,而你只能赴会其中一个,你选择了甲,就失去了这次见到乙的机会,那么和乙的见面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高考的时候,有些学渣可能分数刚刚够某个院校,能考上一个大学已经欢天喜地了,有的人会想,如果我能考600分,去个一本重点大学该多好啊,所以他们都觉得学霸们报考选学校的时候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因为重点院校任意挑啊!殊不知其实学霸在报考的时候比他们痛苦多了,在清华北大甚至海外的一堆大学中选来选去,十分纠结且痛苦。为什么学霸在选择学校时会比学渣更痛苦?仅仅是因为选择太多吗?我认为,是因为学霸们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因为对于学渣来说,能去一个大学就已经欢天喜地了,至于是A大学还是B大学,其实无所谓了,而对于学霸来说,选择清华则意味着放弃北大,选择北大则意味着放弃清华,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使得他们在做选择时患得患失,格外纠结。而“花费”如此高的机会成本获得的东西,他们的期待也会格外的高,也就很容易日后对自己的选择有些不满。
说回刚才的小例子,为什么逛了一圈选的饭店总觉得不那么满意?因为放弃了其他众多饭店,机会成本很高,对这家饭店就会期待很高、要求很高,觉得不十分满意,也就非常正常了。延伸想一下,为什么说“自古红颜多薄命”,身边很多超级大美女婚姻都不太幸福,可能也是因为当年追求者太众,机会成本太高,无论选了谁,结婚后可能都会感叹“当初要是选了某某会不会更好呢?”长此以往自怨自艾,又怎么会幸福呢!
扯远了,总结一下,就是选择太多抬高了机会成本,从而影响了幸福感。那么要怎么应对呢?我目前只想到了一个办法:定一个比自己目前选择都略高的目标,然后努力实现,只有达到,马上行动,不再考虑其他选择。比如买车的时候,预算是二十多万,选来选去很纠结,这时候看到了一个标价三十万的车,立刻觉得如果我能有三十万就好了。那就暂时先不要买,继续攒钱,努力攒够三十万,立马冲去买当时心仪的那款车,这时的幸福感肯定爆棚。因为这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唯一选择,而且为了一款三十万的车,放弃其他二十多万的车,机会成本不算高;而其他三十多万的车,你都没有看呀,也不知道失去了什么,所以根本不纠结。
用这个方法,既能给自己动力,去追求更优更好的东西,还能提高幸福感,也算不错的解决方式吧?你们还有其他什么好点子吗?期待一起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