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芬华》十月停演的那天起,我一直期待着,有着相同越战和文工团经历的我,很想通过《芳华》捡拾青春的记忆。
在那个时代,军区文工团可以说聚集着社会具有艺术才华的俊男靓女,他们的身上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痕迹,那是一个多少青年人梦冥以求的地方,那里也是承载年轻人青春梦想之地。
故事中的主人公刘峰,一出场就被贴上了时代的印迹"活雷峰",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悲剧的命运。其实,在我们军营里,象刘峰这样所谓的"活雷峰"稀松平常,处处都是,但在文工团里,在一群十七、八岁青春绽放的女孩子眼里,阳光、刚毅、帅气、无私的刘峰,必将会是人人心动、萌动爱情的理想目标,只可惜处在那样一个恶杀人性的时代,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时代,所有爱情的苗头,都会被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没有人敢拿自己的人生代价为爱情抗争。在剧情中出现萧穗子的暗恋,刘峰在爱情背后的"无私",在当代年轻人的眼里,一切都是谎诞可笑,可就是这样的谎诞,让刘峰、何小萍们经历了人性扭曲的时代,让他们的青春梦想碎成了一地鸡毛。
人们不会理解《芬华》剧中刘峰的
悲剧,仅仅因为刘峰向林丁丁表白爱情被泄露,林丁丁为了保护自己而"状告"刘峰,为此,刘峰被保卫部带去逼供,在那个时代,在《芬华》剧情里己经淡化了很多,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难以理解的。我在10年前写的中篇小说《红舞鞋》中的主人公毕干事有着同样理想,有着同样的命运,不同的是刘峰不会玩政治,他朴实、正直,刘峰被下放到基层部队的处理己经是很轻的,而在我小说中的琴姐是转业复员回原籍,青春的梦想随之被熄灭。
何小萍的命运是整个剧情的陪衬,一开始就硬生生地把她设置为一个悲剧人物,从刘峰告知何小苹的身世开始,决定了她无法在阳光下生存,她知道自己和同样有青春梦想的他们不是一类人。在一个权贵子弟聚集的文工团里,哪有何小萍的容身之地,从偷军装照相亊件,延伸到对何小苹身体排泄汗味的鄙视,都是强贴在何小苹身上的悲剧"标签",一切都是为了演义那个时代对青年人爱情、理想的心态扭曲。
这就是严歌苓的神来之笔,为了写出丰满的刘峰,不惜损伤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其实,在文工团里,每天都会给舞蹈队开放三次洗澡的时间,晨练后7点到8点半,下午4点到6点,晚上9点11点,有演出时间顺延,何小苹身上的汗腺有多大,也不至于让男演员躲避。这个情景的设置,是剧中划清权贵阶层与低层人群的观念线,也是严歌苓出身在上海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惯性思维所致。
好在两个悲剧人物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战争的场景没有现实中残酷,仅仅一次遭遇战,战斗组织混乱,不符合常理,难能可贵的是战地医院的血惺与残不忍睹的救死扶伤,弥补了战争残酷的原貌,为刘峰、何小萍的悲剧走向增加了浓厚的一笔,为英雄落泪埋下了伏笔。
越战之后紧随其后的是百万大裁军。文工团这个集体抛弃了"雷峰"式人物刘峰和"英雄"何小萍,同样,时代的列车扔下了从战火中诞生,在和平建设中完成历史使命的文工团,可谓是殊途同归。
《芳华》里的刘峰,他们的青春与激情,都曾经在时代舞台上绚丽绽放,但后来又被时代列车无情抛弃。
《芳华》的聚焦点并不是那个文工团里青春靓丽美女,更不是残酷的战场,而是战争之后千千万万的刘峰、何小萍被社会的冷漠、无情。与我同样参加对越轮战的许多战友,他们和刘峰的命运一脉相承,许多立了战功的"英雄“,在改革的大潮中被社会淘汰,如今生活依然艰辛。《芬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青春的记忆,而是繁荣发展后这个民族如何对待英雄的思考,以及千百年来为什么老百姓对民族英雄的怀念。
通过《芳华》再回忆那个年代,你会发现许多不变的道理,青春逝去、芳华不再,岁月无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青春的热烈与迷茫似乎一直延续,这也是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共同的无差别的人类情感。他们用真实而毫不掩饰的镜头,把美好的肉体,不那么纯粹的情谊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是那个时代的青春,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青春。
2017年12月17日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