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不一样的人为何要住在一起?你的喜好他不懂,你的好意他觉是歹意。也因此宁愿自己一个人住,好些事也只愿自己一个人去做。家里有不同个性、不同价值观的人,那是痛苦的根源吗?所以婚姻可以选择一定要跟价值观、想法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不然宁愿独善其身了。
有些人喜欢灵活新颖多一点,有些人习惯于固定的模子。鸡腿菇炒鸡肉吃多了偶尔也想尝试一下炒叉烧,为何一定就要是炒鸡肉呢?既然你心中有主意就不要问别人想吃些什么,既然人家答了你就不要将人家说的改了按你的来做,不然又何必问人喜好呢?弄得彼此感受都不好!一屋檐下生活多年,连彼此的性格喜好都不甚清楚的,也让人心里有点神伤。
不是说不善于教育小孩吗?那我尝试和小孩子沟通的时候,你怎么又插一脚过来?我和他沟通着,好吃的要一起分享不可独吃,我和他沟通着希望他愿意拿一点分给我,希望他能突破自我。你却觉得我在戏弄他么?抢他的东西吃吗?你的态度助长着他的自私,护佑着他坐享他人给予却不愿意给大家分发一些食物。不是我不愿意教导他,而是我根本做不了什么。一腔热情,被无情碾碎,我能说些什么?你既这样认为,我又能说上些什么?不同的理念,我插手不了你想管的事情。
身为父母的责任应是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吧,明理、学会待人接物。而不是什么都少说,什么都以他太小而不教。6岁了上个小便不会冲水,上个大便不会擦屁股。你从不会教他怎样去做,不会演示并和他共同去完成他该学会的东西,而总是呵斥他为什么不会,然后一切代劳。他心里是多么的无所适从,而不知从何做起,然后是一如既往地等人伺候。
你问他2+2等于多少?他不愿意说,总报以各种错误的答案,你便半恐吓地说:再说错快递叔叔以后就再不送他礼物了。在孩子面前说谎不是一个榜样!能感受世界万物,认知世界万物,懂待人接物比知道2+2等于几重要多了。人先已为人,知礼有德,再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你经常对他的不语,6岁了他不知道西红柿叫西红柿、不知红薯干叫红薯干—— 家里多半物品的名称都叫不出来,也不懂发问也不愿意发问“那个叫什么?”,这都是怎么了?你说他智力发展迟缓了。怎么会迟缓了?一个先天脑子没有问题的人,一个脑子从没有受到损伤的人。一台硬件很先进的计算机,你不给它装系统给它装软件,你责备它这个不会那个不能的,那到底是谁的问题?!
你说医院里满是发育迟缓等待益智开发的小孩,排期老是轮不到自己。真的是很多人智力都不济吗?我知道智力、行为能力的测试结果是这样,我也更明白现代多了很多一回家就捧着手机不放的父母。可怜一个孩子连说话都是跟着Ipad学会的,学会的是国语连本地的母语都不会讲,我朋友总问我他父母是不是北方的。到现在你想教他本地的语言了,可是开口他就说不对,只有普通话的发音才对。你说什么,无论对不对他都会就着发音译成普通话的发音。子不教父之过,过去听着话是觉得指孩子犯了错是父母之过,现在听着感觉却是孩子笨笨的什么都不会那是父母误了他。你还想怎样地交给医院、交给专家,营养不良到成病,药能是解决根本之道吗?精神层面、智能层面同理也是需要基础营养的,需要你一字一句建立一个认知世界的,那也是一个卧坐爬走跑的过程。3岁的认知没有教予,没有一个人到了6岁就自然拥有6岁该有的能力。就是一个聪明的成年人,他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的东西,都是叫不出名来的,何况一个白纸一张的孩童。
他不时故意将你问的数学题答错,他不喜欢强行灌输的教育。有个词叫循循善诱,我理解是遇到他有兴趣的事物便从那个事物开始延伸开去,引导他了解更多的事物懂得其他更多的东西。比如他对火车感兴趣,可以从火车讲到火车站,讲到坐火车应该守的规矩,也可以讲到火车一路开去可以到哪些地方,路上有些什么景致等等,无限延伸——每次让他懂一些新事物,还可以从他感兴趣的新事物再发散开去,不断地认知更多的东西。一切全在引导。
一个人的眼界就是他生活的边界,本来就固步自封不愿意多认知多了解这个世界,又何从知对错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有何从为孩子之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一直陪他长大的老师。
不同理念的人生活在一起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更累的是还有人总是固执己见听不下他人的解说。不可说的 不可说,是如何一种心境?说了不如不说,明白到这个时又是如何一种无奈!
若为三季人,那一年就是三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