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给我发来视频链接,是讲述关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的故事。
一位留学生,打算在异国的同学聚会中,给同学们尝尝中国菜番茄炒蛋。
问题是,他不会做菜,于是发微信向妈妈求助。
很快,妈妈发来了语音,告诉他做菜的具体步骤,毕竟没有做菜的底子,听不懂。
于是,父母又去厨房,录制了番茄炒蛋的视频。
终于,男生在朋友们面前展示了他的番茄炒蛋。他沉浸在朋友的赞赏之中时,已经忘记了帮忙的父母。
在朋友随口说到时差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国内的时间是凌晨4点。
再看看微信消息,视频之后妈妈还给他发来了很多信息,他都没来得及回复,而在他回微信过后,妈妈又秒回了消息。
原来,妈妈一直在等着自己的回复......。
请输入图片描述
“看完有什么感觉?”
发视频给我的朋友,也在等着我的回复。
我反问她:“感不感动?”
她开玩笑回复说:“不敢动了!”
(01)
我告诉她,我想到的是,孩子是否会产生内疚感。
或者说,因此而感动的人,是否也多少有些内疚感在里面?
朋友发来一个笑着哭的表情,她继续分享说,看完视频的那一刻,她很感动,同时,她也会觉得很内疚,甚至可能有些愤怒。
因为她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读中学的时候,她在市里的学校住宿,有次生病了给家里打电话,因为妈妈是护士,她想问问妈妈可以吃些什么药。
结果妈妈因为特别担心,连夜从镇上赶来学校。
她说当时就非常感动,后来就很内疚,觉得自己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这么大的人了,还要父母如此地担心。
她说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内疚到自责。
后来,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她都不敢和妈妈说。
因为她很害怕,害怕妈妈太用力太用心地爱她,这会让她产生很深的内疚感。
她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爱。
她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外面受的委屈难过,都「 不敢 」和家里说了。
和父母之间的话题仅限于衣食住行,都不敢说其他,甚至有时候,衣食住行的话题她也害怕和父母谈起。
有时候,她只是想和家里说说,自己独自在外的难过,但是父母又不能去感受她的感受,反而特别焦虑和担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她身上,忽然做一些对她好的事情。
而这又会让她内疚自责,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说了。
比如,有次她随口说了句,平时很少吃到住家饭,都是在外面吃的。
结果妈妈来她所在的城市玩的时候,执意要为她做饭,而且天天都只忙着给她做饭。
她并不想这样,她更想带妈妈去玩去吃美食。
但是妈妈却认为为孩子做饭,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感动吗?感动!
内疚吗?内疚!
而且,她的妈妈是一个给孩子买再多东西都舍得,可就是舍不得对自己好的人。
作为女儿,她希望妈妈拥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她身上。
她很希望妈妈可以明白,一个人要懂得对自己好。
朋友发了个无奈的表情说:有时候,这样的爱,让她感动得不敢动了。
(02)
网络上也有很多网友吐槽,说连个番茄炒蛋都不会还留什么学?
也有网友说的:
别用亲情的感动来掩盖成长的缺失。正是因为父母的随时待命,半夜还能起来示范番茄炒蛋,才把孩子变成一个不会使用搜索引擎,不会做饭,随时依赖父母的样子。
的确是成长的缺失,看起来是孩子不会照顾自己,但这是相互的。
对孩子而言,他的自我功能都外包给了父母;
对父母而言,正是他们没有自我的爱,把孩子的自我功能给剥夺了。
看似付出,其实是一种剥夺。
这样的感动,往往却暗藏着内疚。
这样的感动,也常常在亲密关系中出现。
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面,就提到了这么一个例子。
有位男士要和妻子离婚,原因是压力太大。
因为妻子太好了,对他太好,对家里人也太好,什么都好,但他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也许听起来很荒谬,但是在情感方面来看的话,因为只是付出,只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这样在关系里面,似乎就立于一种绝对正确的位置。
而你的好,让我容忍不了自己的一点点坏。
内疚,就像是把剜心的刀。
说出来都是你为了我好,你为了我如何如何,而我在这个关系里面,好像一无是处。
我会觉得做得不好都对不起你,会觉得内疚,内疚太深只能自责。
因为你好到我没有办法承受,所以,只有逃离。
(03)
我们常常听到说愚孝,什么叫「 愚孝 」?
即孩子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一味去讨好父母。
对应的,就还有「 愚爱 」。
即父母牺牲和放弃了自己的时间、生活,一味地为了孩子付出。
而这些,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都是希望在别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是有爱有恨,而我们的家庭与文化,常常只允许孩子对父母表达爱,恨只能藏着。
所以感动之余的内疚,就会导致孩子的自责,我们常常会觉得不够好,就需要拼命地证明自己。
很多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己的乐趣,
他们需要靠付出感来对孩子好。
而这种付出感,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没有了人生。
做儿女的会因此想要离开父母,然而,又会因为自己有想要逃离的想法加深了内疚。
所以,会有很深的愤怒。
要么对父母,要么对自己。
“为什么你们要为我做这么多?为什么我自己这么没用?”
那位朋友说,这就是她内心当时的真实想法。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内心的话吧。
(04)
而这些的根本,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成长之路。
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在心理上分离,还把孩子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孩子的自我就没有了边界感,孩子的心理就会是未分化的。
所以,你的孩子也很有可能,会在成年之后为了一盘番茄炒蛋,深夜给你一条消息。
因为他只会考虑自己的事情,不会考虑别人的状态,更不用说是否考虑时差的问题了。
如果,你常常有这份内疚,可以试着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带给你的内疚,很有可能也是你开始走向独立的成长之路。
理解和接纳,不光是对父母,也是对自己,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对自己的自责和愤怒。
羁绊会被传承,爱和自由也可以传承。
只有父母拥有自我,孩子才能拥有自我。
只有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有拥有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们给孩子的感动,不要让孩子内疚得不敢动。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