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2016年11月30日17点35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为了让民众以最简单的方式记住“二十四节气”,按时务农,古人又将“二十四节气”连在一起,以诗歌的形式,作《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立 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
2、雨水: 獭祭鱼,雁北向,草木萌动
2月19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
3、惊 蛰: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3月5日—6日,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
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
4、春 分: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3月20日—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 明: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4月4日—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
6、谷 雨: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听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
7、立 夏: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5月5日—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为夏季的开始。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
8、小 满: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
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
9、芒 种: 螳螂生,鹃始鸣,反舌无声
6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村野风日晴妍,农人刈麦山前
娘子正烙新饼,只待良人家还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
10、夏 至: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6月21日—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
11、小 暑: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始鸷
7月7日—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
12、大 暑: 腐草为蠲,土润溽暑,大雨行时
7月22日—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倏尔一阵微风,夜空划过流星
天地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情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
13、立 秋: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8月7日—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
14、处 暑: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8月23日—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
15、白 露: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9月7日—8日,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
16、秋 分: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9月23日—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有几个
面对无限江山,与谁平分秋色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
17、寒 露: 鸿雁来宾,雀人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10月8日—9日,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空山晓来露寒,独自且凭栏杆
大雁排字南去,与谁共听流泉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
18、霜 降: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10月23日—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晚稻在野,晨起有霜
阡陌寂寂,远山红黄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
19、立 冬: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11月7日—8日,谓冬季开始之节气。
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
20、小 雪: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11月22日—23,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老友久不见,相邀话当年
小雪临静夜,大风满空山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
21、大 雪: 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12月7日—8日,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江山千里雪,万径无人踪
天寒留侠客,炉火一点红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
22、冬 至: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12月22日—23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
谁家在吃饺子,小村几缕炊烟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
23、小 寒: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1月5日—6日,气候开始寒冷。
村外野柳疏净,两岸却与云平
寒鸦时起时落,有人河上划冰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
24、大 寒: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1月20日—21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天地虽然萧瑟,春风快要吹来
看着雪花静落,等着梅花绽开
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依据节气也保留了许多节气习俗、农谚、花语、诗歌等等。
二十四时节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干支历属阳历的一种,又称节气历,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博大精深。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它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比如立春,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虽不尽对应全国各地,但可作为四季气候变迁的参考意义。自古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