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读诗,国内国外都有所涉猎,但又并不深入,该用怎样的词汇形容诗歌好呢?阿摩司.奥兹说“有些词语的周围需要全然安静,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就好比照片,有些照片周围需要全然安静。”诗不是意象,是字和句。
具有极高文学天赋的诗人,家境贫富状况不尽相同,当然有相当富有的,反之,也有很多一贫如洗的,如果那些诗人老是执着于父辈祖辈的苟且、贫穷、富裕,那么愉悦的心情还能够完全表达吗?自身的感受或多或少与自身境况有关,但又并不完全。“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如今这句话传遍了我所应用的几个社交软件,看到这句话,不知为何,感到很难过。对此,想说一些我的看法。
诗歌真的是是用来炫耀的吗?个人认为,这个词语,本就不配与诗歌连用,这句话是想表达父母在苟且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去沾染那些与现实不关的东西?还是别拿诗歌当资本,毕竟你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富有,干嘛活在幻想中?我觉得自己所理解的两者全不正确,我想,父母也希望你能够有一些不变的纯洁与一点对生活与自己的理解,那是美好的,是不加修饰的天性,是对过去顷刻回望与对未来满心的憧憬,是而不又不全是通老的世故,若是过早沾染了这社会的污垢与尘埃,那么你便与他们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了,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平凡以至平庸,抑或是下一个有着遗憾的自己的缩影吧,这大概是天下父母的通感。生活就是诗,转身遇到现实,又只能如是,若是真的只是“炫耀”,那可要认真深入地反省了。
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他们,所以才成为最好。那些最好化作和煦的春风,融入淡而深重的雨水,不时为心田平添一份又一份生命的绿色,曾读过一句话,长大后的世界真的世态炎凉,童言无忌的时光已如履薄霜,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长大?应该是吧,我知道这些词汇凑在一起大有不相适应之感,可事实如此,世事如此,只能叹,不能挽,一身庸碌过后,也惘然。
诗歌,那些自身的感受,我不希望看到有人称之为做作、炫耀、装模作样的代名词,它从来都没有与你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那是你心中尚有光亮的地方,我不想看到有人将它区分,归类,每一个人每一首诗歌都不该妄自评论,这里并没有好坏之分,更不应该有高贵与下贱之别。哈罗德-布鲁姆在《文章家与先知》中提到:“强大的诗歌是难读的,其可诵性源自艰难的愉悦,而艰难到一定程度的愉悦就是一种痛苦。”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亦然,尼采觉得,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错误。我认为,没有诗歌,生活处处是遗憾。
它能帮助我们,促使我们成为那个更加美好的自己,有一个孩子,他童年时无邪天真,与万物为友,少年时活力满身,活蹦乱跳,好不自在,青年意气风发,冲劲活力集于一体……最后,一直一直…… 时光的年轮携着四季的轮回不断转动,我们便在此贯彻中成长、成熟,与儿时的理想越行越远,你再也找不到过去了,永远消逝失去的东西,我真切的希望我们都能在诗歌中找到唤回。王小波我想无需向大家多做介绍,他曾写道“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谁小时候没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梦呢?
你可能,并没有诗意的人生,但至少,你活得很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的重担着实难以挑付起来,对时光婉转的淡淡离愁与对前方满怀的憧憬,考虑着吃穿住等必须事,二者揉杂在同一个脑海里,一同兼得实在困难,岁月如歌,转瞬即逝,随着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与交流,渐渐地,诗意这个词汇便也慢慢的淡出我们的脑海及视野,物质功利的追求,生活基础的不平衡性,促使我们寻找另一个更有世俗意义的远方、热情、欢愉,等等零零琐碎,这些都无法表明诗意的理论,也可能,诗意的盎然本身就带有世俗性,不过被我们的文人墨客情绪化了,天然去雕饰中,又并不完全相同,诗意的人生更类似一种对心灵的洗礼,不加刻意雕琢,更近于浑然天成,也许,容颜的升华便也只是如此罢了,我想,浓妆淡抹适俗韵,与性无关,与谁都无关。
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环境,你可能,并没有诗意盎然并兴致勃勃的心,但你会拥有,更加立体的自己,我可能,会看到,不同于从前的你。我希望,你用心去读诗,相信你可会寻找到,曾经拥有过的但不小心弄丢了的美好。
论最喜欢的诗人,当博尔赫斯莫属,他的诗歌简单、朴素、富有智慧;骄傲、自信、款款深情。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
绝望的日落
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营字造句
不和梦想交易
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我的寂寞
我的黑暗
我心的饥渴
我试图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那时我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而如今则向往清晨、市区和宁静。”——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