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说他去劳动局办事,碰到一个人给他推荐工作。
他把那个人的名片发给我看,就知道了他来咨询我的原因,是我前公司的员工名片。
刚开始我的回复是,你想去应聘可以去啊。
但是,听了朋友描述他们的沟通内容后,我反而不支持他选择这家公司了,也更清楚地认知到,当初我离开的原因。
那个人告诉他,这份工作,不看能力看努力。
这是一个销售为主的公司,而且非常鼓励加班。
怎么个鼓励加班法呢?前段时间,不是很多人都在骂马云鼓励996吗,而这家公司的加班模式,对比996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只要看到员工加班,还要拍成小视频,全公司上下转发鼓励(包括总经理)。
最后形成了一种什么文化呢?就是让员工难得休息一天,也觉得自己愧对公司,愧对家庭,愧对生命…
那么,这样的制度,这样的文化,对还是错呢?
我认为,自己并没有资格去评论对错,因为人家公司的业绩做得还是蛮不错的。
比起评论对错,我认为重点是,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想不想要这样的人生。
突然想起了金韵蓉老师的一本书——《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不过是讲婚姻的…)
对啊!即使面对的是工作,我们要的也是幸福呀!
我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样的工作模式,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反正我是不能,所以我辞职了。
那什么才是“幸福的工作”呢?在与朋友的对话中,我提到了巴菲特。
是的,我确实很喜欢巴菲特,而且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也很喜欢。
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非常少,日常一对一社交,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学习,连他的好搭档查理芒格都说,巴菲特是他见过的读书最多的人。
巴菲特,是真正做到了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自己现在没有巴菲特的能力,那只能通过努力来补上,就是所谓的“能力不足,努力补足”。
我认为,可以调整这句话,变得更具体,也更有效。
第一,不是为了996而努力,而是为了提升能力而努力。
能力,才是自己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
你可以为了老板996,老板可不会因为没能力而留下你。
第二,不断拓展能力边界,而不是吊死在一个能力上。
不是说,一个程序员就要整天对着代码,一个管理者就整天想着管理员工,一个全职妈妈就整天围着孩子转。
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边界,学点新技能,参加新活动,交个新朋友。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