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祖庆老师讲“怎样上出有创意的好课”有感
文/木樨
10月16日晚,再次兴奋地开启了创新型教师的12堂必修课之旅——第三讲祖庆老师重点讲“怎样上出有创意的好课”。这可是长期困扰我的疑惑啊!尽管当晚要开家长会,不能及时上线,但等会议一结束,我马上进入直播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听一部分再说。一小时四十分钟匆匆而逝,直播结束后,我咂咂嘴,咽了口唾沫,好想把张老师传播的教育智慧通通吞下肚去。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罗马怎么可能是一天建成的呢?我稍稍平复一下心情,又从头开始补课。同时一边听,一边做本堂课的“翻译”工作——将张老师的讲座内容转换成文字稿。那一刻,真想有一款无敌软件诞生,能一边播,一边直接将语音转换成文字那该有多好!笨手笨脚的我熬到凌晨一点,终于禁不住瞌睡虫的骚扰,不情愿地倒头睡下……
就这样,白天听、晚上听;听一句,打一句,有时因办公室太吵,一句话甚至要听上三四遍,但仍乐此不疲地听着音频,打着字。历经两天两晚,终于如愿以偿地还原了张老师的讲座实录。通过此番折腾,蓦然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虽然已经大不如从前,但冬眠的斗志却被激活了。已经好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奋斗过了,爽!感谢班主任秦老师给我这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同时,又可以逐句地品味张老师的教学智慧,进一步内化于心。
张老师说一堂好课的诞生要经历“灵感——设计——演绎”三大环节,循序进行,反复推敲,最终水到渠成。佩服张老师的高度概括能力,让我们一听就不再困惑,备课时也有路可循了。从他的讲座中我体会到以下三点:
1.生活是创新的源泉
反复听了本节课的前半部分内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才是创新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想设计出有创意的课,必须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行。
因为灵感往往蕴含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非语文学习活动之中。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的确,语文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语文学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
贫瘠的土地上怎么可能开出茂盛的花朵呢?张祖庆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创新的源泉。一堂好课的灵感,不在他处,极有可能藏身于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档节目中,也有可能躲在一朵花、一棵树或一幅名画之中;还有可能蕴含在一首诗、一句话或大自然的某个角落……语文老师,请热爱生活吧!我们的兴趣有多么广泛,我们的眼界有多么宽广,我们的生活有多么丰富,那么在工作中就会有多少灵感闪现!
2.“守正”是创新的基石
有很多名师的课,创新有余,守正不足。但张老师不同,他强调守正是基础,创新是灵魂。这一点给我们大家敲醒了警钟。
灵感固然重要,但只是火花一闪。唯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将其放大,形成星星之火,势可燎原。张老师说:“课堂设计非常重要,避免四平八稳,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班级,根据教师自身的的风格,同时不要为了出新而抛弃语文最根本的东西。语文的本质是姓语的,我们一定要做语文的事情。一定要回到语文的轨道上教语文。这就是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守正而出新。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只是一个形式。本质还是在教语文。”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底线——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设计有创意的活动方式,这样才不至于将课堂架空,才能做到守正出新。
3.洒脱是创新的亮点
我们常见的公开课堂大都十分严谨,教学语言环环相扣,师生配合天衣无缝,一切都似乎那么完美。但真实的教学状况大多都令人堪忧。因为学生是参差不齐的,老师也是良莠有别。因此,张老师说:“尤其是一些非比赛的观摩课,我们要洒脱一点儿,不要受太多因素的牵制。要做到不落俗套、放大亮点。不要试图在一堂课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堂课解决不了那么多问题。不要在乎每个人会怎么看。我这堂课把这一点做到极致,让人印象深刻就可以了。”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以前我们困惑不知如何备,就是眉毛、胡子一起抓,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一堂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鱼和熊掌怎么可能兼得?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有勇气大胆取舍了。其实我们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提示课题后,一定要教生字;也不一定读了课文之后,一定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打破这些定势,才能更加有创意地开展课堂教学为。因为这些内容在其他课堂上训练也可以。最重要的是,面对一篇课文,我们要学会选择,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即确立一两个核心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目标重锺敲打,把它演绎到极致,那么我们的课堂亮点就会被放大。
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讲座是一剂良药,如同给进入瓶颈期的我注入了鸡血。现在我觉得,跟着张老师学习,上课将变成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也将变成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