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读过蒋勋的《说红楼》,近日又闻得白先勇亦出了一套书评,旋即购入,前日读讫。论严谨细致,客观周到,允推蒋本,而在对全书谛旨的深度观照及独特创见上,白本可谓更上一层。再者,白先勇毕竟是小说家,行内人,对曹雪芹苦心竭虑布下的阵法分析得头头是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红楼梦>一书的结构之精巧,水准之高,睥睨千古。
白先勇为后四十回平反,这够大胆,可谓是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了。他认为,后四十回本系曹氏原稿,只是后来散佚了,经高鹗,程伟元搜罗整理,即成今日之程高本(书里推荐的是程乙本)。因未经曹氏最终定稿,又或许抄书人擅加增删,所以情节有些前后矛盾之处,甚至纰漏,也是可以想见的。细细想来,可备一说。我先前读红楼,前八十回读的仔细,后四十回总是草草略过,专捡合意的看。越往后读,心里总不对劲儿,感觉文字风格变了,这也好解释,毕竟贾府日益势衰,笔调自然随之萧疏,比不得前面的繁盛喧闹。但人物语言有时竟也不对味儿,打比方,第八十二回,宝玉重入私塾,去探视黛玉时,黛玉居然说出一套道学话,这断然不合黛玉的性格,连宝玉都觉得“不甚入耳”,可谓一大败笔。类似的情理之外的文笔,后四十回还有几处,虽于大主题无碍,到底伤了观感了。
但,后四十回并非一无可取。白先勇以为,"黛玉焚稿","贾府抄家","王熙凤之死", "宝玉出家"等几处重要情节,都处理得十分精彩,毫不逊色于前半部,这也和我的看法相合。他又宣称,前八十回所暗藏的许多伏笔与线索,在后四十回也一一得到了妥当的安排,作者心思之缜密细腻,很难相信不是同一人所为。我不敢据此断定后四十回的血统纯正,只能说,即便出自他人之手,续者也有相当水平,后人指摘其粗滥低劣,是有失公允了。
就我个人而言,大体上,我还是认同后半部的——除了结尾不甚满意。从太虚幻境的判词看来,贾府的结局必是家业凋零,富贵散尽,而那"兰桂齐芳"自是后话(李纨的判词点出了贾兰,贾桂却无迹可循)。贾府被抄后,贾家应是彻底倾颓了,朽木将摧,扶不起来的,哪里还能蒙恩大赦归还世职。本该一切都风流云散,结果却又欢欢喜喜聚一起过日子了——筵席岂有散到一半的道理呢?这是世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末几回应是一路悲下去,结果悲到最后又不期然而然地圆回来了,实有媚俗之嫌。我想这或非作者原意,是否后人不喜结局过于悲戚,自行篡改了,也未可知。
蒋勋的《说红楼》,到了第八十回戛然而止,这也是主流的态度。而白本在后四十回着墨颇多,且赞语不少,把《红楼梦》完整地解说了,不论合不合道理,我想总归是值得一读的。艺术上,可以断臂的维纳斯为缺憾之美,若把维纳斯的双臂接上,那是不能想象的; 而文学上,尤其小说上,多数读者仍是引颈盼望一个不求圆满却务必完整的故事。后四十回幸而补上了,才容得世人细细赏评,任意褒贬,要是没补上呢?依我看,这桩说不清的文学公案,不说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