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仙逝,至此,明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坠落。对于朱元璋的生平,历来众说风云褒贬不一,本人以浅显的历史知识发表一些自己的陋见。
朱元璋一生,可谓身经百战,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他有不朽的功勋也有严重的过失。但不论怎样,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大凡开国皇帝都会获此殊荣,但朱元璋与别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综观中国历史,自古占有了北方便拥有了天时地利,中国地势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进攻北方取得成功者,朱元璋虽不是首例,但之前确实少有。在军事战略上,他见解独到判断准确,一次次的验证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至理名言。尤其在决定与陈友谅决战以及与张士诚对决时,他将自己天才的战略眼光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对处在乱世中的朱元璋来说极为重要。当时举兵起义者不少,朱元璋是后来居上,这他天才的战略目光不无关系。
当然,从一个放牛娃到登上皇帝的宝座,仅有军事天赋是不够的。事实还证明,朱元璋还是一个搞关系的能手。当年请刘基出山时,朱元璋虽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却也真诚至极。这使得刘基在未来的日子里,忠心耿耿为其尽心尽力,这个聪明一世的刘伯温甚至都忘了留一手保护自己。作战期间,他每次必定叮嘱自己的部下:凡是俘虏万不可杀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稳固的民心。陈友谅至死也没明白,自己到底失败在哪里了。朱元璋的成功恰好为他解答了这道难题,他缺少的不是浩瀚的军队人数,不是精锐的利器,而是人心! 朱元璋从凤阳到滁州,一直打到应天,始终采用“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甚至还为元朝统治者察罕帖木儿送去厚礼,他一再表示不与元朝为敌,殊不知,他这么做只是为了麻痹元朝政府,有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意,他是要放长线钓大鱼的,否则,他就不是朱元璋,就不是逐除元朝的利器!
朱元璋的另一个特点也是他成功的羽翼,那就是他能知人善用,这能和汉高祖刘邦一比高低。试看他周围的猛将谋士,且不说朱文正,李文忠,徐达,常遇春,蓝玉,刘基,那个不是人才?
如果没有最后这一点,明朝可能会易主,六百多年前的月亮可能不再姓明,年号也不再是洪武,可是,没有如果!所以我认为朱元璋的这一特点是他成功的关键,那就是他厚黑学的功底实在不薄。(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要成功非得将厚黑学运用自如,但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朱元璋向来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陈友谅已大败,华夏大地,马上就是朱家天下了。陈友谅唯一的儿子陈理对他实在构不成威胁,可他依旧没有放过,斩草是必须的,顺便把根也除了。这一点在他后来的治国生涯中,对待那些一路陪他奋战到底的将领们时,再一次毫不掩饰。曾为他舍命效忠的将领们哪一个不是死在他的刀下?(除了汤和,汤和的谦逊使得自己逃过一劫)黑呀,真黑!可谁叫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呢?他不愿自己打下的天下落入他姓手中,不愿看到几百年后自己的后代流离失所,他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呀。由此看来,常遇春在事业达到颠峰时突然暴病而死是多么的幸运,虽没有逐除北元,但总比辛辛苦苦打了天下,共苦过来了,该到同甘得时候被皇帝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杀了要强吧。名垂青史的胡惟庸事件中,朱元璋算是黑到底了。历史上有名的郑庄公,自小不受母亲待见,他的弟弟也因为母亲的溺爱向他提各种无理的要求,他却一一满足,直到弟弟谋反,他才杀了他,可谓仁至义尽,他的美德被世人传承。可是,后人也有另一番解释,郑庄公是真正的伪君子,他这么做只是在等待时机。我不制止,但一旦你做的过了,我手中的刀毫不仁慈。这里,朱元璋正是借用了郑庄公的生存之道,他看着这个小丑尽兴表演,等到时机已到,你还是下台吧,历史这个舞台还是我朱元璋的。然后他轻易地废除沿袭了上千年千年的丞相制度。可见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可谓费尽心思,可是这次,他失算了,以后的他以及他的后代,都为他这一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不过有一点很令我费解,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重整科举制度,谋害了不少人的八股文由他而起,可据我了解的朱元璋他本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呀,他用武赢得了天下,在文上怎么会如此苛刻?据悉,朱元璋在进行殿试和选取举人时,比较看准相貌。但朱元璋本人可实在不是什么美男子,这至少能够说明,相貌与能力没有多大关系,朱元璋上额下巴突出长的颇有月牙的风格,可他怎么会这么在乎在朝官员的相貌呢?
这是我所能理解的朱元璋,六百多年过去了,关于他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的争论依旧没有停止,而且也不会停止。本人一向讨厌片面看待问题,但我清楚,这段评价里搀杂了太多个人偏见。朱元璋的一生,从茅草屋的风雨飘摇到皇觉寺的清冷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中站立起来,他由乞丐变成帝国统治者的峥嵘岁月告诉我们: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在这一点上,他是值得后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