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算不得一个会坚持的人,今天也不能算。这个可能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可能和我的家庭环境以及我的工作性质有关,总觉得差不多就好了,没必要那么执着。
我想到我自己曾经买过很多课,有瑜伽课、有钢琴课、有英语课、有法律课……都散落在手机的各个角落,至今要去找起来恐怕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我也买过很多书,有的书甚至现在还是崭新的没有拆开过,很多书,读了一半因为其他事情耽搁,或者觉得没劲,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了。
这样的状态我想可能是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状态,其实这样的状态特别不好。前几天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组关键词,其中一个词语就是“深耕”,深耕特别重要,深耕用另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单点突破,我们需要有一个点持续不断去精进,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描述的一样,很多人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没有想着在这个简单的重复中不断找寻到新的突破点,让自己去做得更好。
其实放弃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一开始我就想要精益求精,做到完美,过了几天就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这么做,结果就什么也不做了。比如说我学习课程的时候,一开始会做很好的笔记,但是过了几天发现这么下去的话时间精力根本不允许,所以就直接放弃了。但是其他伙伴们还在继续,且继续得特别好。
放弃的理由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正面得二级反馈,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前段时间雪瓶老师在带大家共读《你要如何衡量你得一生》这本书,让大家去找自己得朋友聊聊自己的特点,优势,也听听别人眼里的自己。这个让我想到,我们在得不到正向二级反馈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合适的伙伴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得去问对方,这样就会有更多得机会得到对方的反馈,很多人都愿意去帮助一个坦诚的询问者。
放弃的理由还在于没有优质的同行者。一个人买课的时候,除非自己有强大的内驱力,否则很难一直坚持下去,所以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同行者和我们一起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去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幸而,我觉得现在的我可以去克服无法坚持这件事情来了,因为我找到了可以帮我继续前行的助推器。
一个早起社群,纯属陪伴营,但是因为我是这个社群的领教,我需要运营好这个社群,我的身上就有了一份责任,怎们样让大家在我的这个早期社群中拥有最大的收获,这个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我已经带完了两次21天的早起营,第一次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第二次也有压力,我不知道怎么样调动我社群伙伴的积极性,总觉得大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情,我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行为上。在第二次带营的时候,我选择用了一种自己更舒服的方式,我每天在群里分享自己学习某个内容的感悟,形成干货分享。然后在结营的时候把对每个人的点评写出来,就像一个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一样,写的过程中还是挺有心流之感的。当然我也在反思群里伙伴的互动不够的原因,一个是我在社群建立之初需要把一些要求和大家说清楚,比如在下一期,我会邀请更加合适的伙伴加入这个早起社群 ,并且让大家在进群前就想清楚自己的早起目标,然后在每一天落实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把它晒到群里。如果不晒自己的过程的伙伴就需要做二级反馈,给群里的小伙伴的成长进行点评,在这个21天中通过不断地进行二级反馈练就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练就自己欣赏世界的美好的心。
我想到雪瓶老师那句经典的话,”在做中找答案“,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去做,做了才能找到答案。我现在特别喜欢这句话。可能一门课布置了很多作业,光是想着,我之后要是能怎么则么就好了,这些都没用,有用的就是先去做一个出来,在做好一个初级版本之后再迭代一个版本,这样子就会慢慢顺手起来。
另外,我有了很多好的同行者,他们走得比我稳定,所以和这些伙伴一起,,我也会更能够坚持去做。
此外,其实我也并不是那么执着于很多事情。就拿写效率手册这件事情来说,一开始我会排列很多事情,把自己弄得特别忙碌和焦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可以更加自如得去选择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我不会执着于要跟上团队得节奏,去踩节点,而是觉得我有更在乎得事情,比如说陪伴我的孩子,陪伴家人,这些都是长久的投资。比如说真心和朋友间的交流互动,我不会去强迫谁一定要去上什么课,相反我会让他们减少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焦虑,一点点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出心流的感觉。我会更加注重健康,注重我喜欢的写作,注重去静下心来学习,还有用最真实的状态去演讲。
有一个好的朋友圈真得特别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去用坚持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