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怕谈钱伤感情,尤其觉得孩子小谈钱没意义。但是不谈钱,就会毁了孩子一生的金钱价值观。
前段时间,我跟儿子拿手机一起观看他姑姑的的直播,出于礼貌,便对小儿子说:“姑姑棒棒哒,给小心心。”
昨晚到客厅给儿子冲奶粉,再回到房间,看到他拿着手机玩,小手指不停地点着屏幕,“咯咯”地笑着。
我看着一边笑着走向他,一边问:“宝宝在玩什么,这么高兴呢?”当我走近看到手机屏幕时,脸上的笑顿时僵住,吓得赶紧拿回手机。原来是儿子点开了抖音直播,正在不停的送小心心。
这才不到2岁的孩子啊!心惊之余,我不禁想起了近年网上的热搜话题“10岁儿子打赏主播10万元”、“6岁女孩兑2万钻石打赏主播 ”……类似的打赏主播的事实比比皆是。
当记者采访到一个叫邓邓的男孩时,问到:“在打赏主播的时候,你至始至终觉得那花的不是钱吗?”男孩毫不迟疑地说:“没有,就只觉得那是Q币”。“如果不是你妈妈在三四天后发现,你还会继续打赏吗?”男孩肯定地回答:“如果不出意外,我还会的。”
从邓邓男孩的答案里,我听到的是孩子对金钱概念缺失,而这也正反映了我们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金钱观念教育的淡薄,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开始挣钱了,自然而然就懂得钱了。
而《反溺爱》一书,恰恰给出了一个对立的观点,纠正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偏差:
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我们不仅要从小跟孩子谈钱,而且要大大方方地及时给孩子谈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那要从哪里开始谈起呢?作者罗恩·利伯提出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认识金钱:钱是用来干嘛?
也许在孩子的眼里,钱是用来买汽车玩具、变形金刚、棉花糖、洋娃娃的……
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引导,钱是用来购买需要的食物和商品的,钱是用来投资和储蓄,为未来做准备的,钱是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
总之让孩子知道钱是中立的,是爸爸妈妈通过劳动所得, 所以它不是坏的,它通常和一些美好、慷慨、善良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让孩子明白金钱是一种工具,并不能定义快乐。
二、了解金钱:钱是怎么来的?
天真的孩子们肯定会脱口而出:“钱是爸爸妈妈挣来”、“钱是爷爷奶奶给的”……
是的,孩子的钱基本上都是父母长辈给的。有些家长是定期给零花钱的,有些是怕惯坏了孩子,让孩子做家务换取零花钱的,还有一些父母是看心情给的,心情好就赏多一些了。
零花钱的数额并不多,有时候家长根本不在意给怎么孩子零花钱,但是不得不注重的是:给孩子零花钱的意义是什么?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帮忙做些家务活,比如倒垃圾、换桌布、取报纸等劳动来换取零花钱,让孩子明白金钱的得来是需要通过努力劳动而获取的报酬。
我们家长可以充分利用零花钱这个教育工具,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三、使用金钱:如何通过使用零花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当孩子有了零花钱之后,教会如何使用零花钱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零花钱分成三份:消费、捐献、储蓄,再分别放入三个透明的塑料罐里,规定好后,父母不限制孩子的使用自主权。
消费罐子里的钱用于孩子日常的开支,比如买个喜欢的变形金刚或是心仪的钢笔盒……
捐献罐子里的钱用于在班里同学或是小区邻居有困难时,可以帮助他们,让孩子从帮助他人之中感受到成就感,培养善心和爱心。
储蓄罐子里的钱可以用于孩子想买却还不足以买得时候,学会存钱,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耐心,同时也可以增加孩子靠自己的储蓄而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的喜悦感和珍惜感。
最后,父母做好榜样,拒绝拜金行为
父母要教会孩子区分:想要和必要。
必要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并且与购买实力相匹配。父母在日常中做到需要的东西打折买,鼓励孩子节俭。
想要是超出实际购买能力的行为。父母做到少让孩子接触商业广告,对孩子不必“有求必应”,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让孩子知道移动支付密码,更重要的是多多引导孩子看到物质以外的世界,不被物质所绑架。
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将会影响孩子未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孩子的财商教育要趁早,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