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多识⼴,然后,⽤五到⼗年时间定义⼀个属于⾃⼰的⽅向,为之坚持,不停歇地努⼒⼗年。(朱敏)
动机是⼀回事,预期是⼀回事,⽽结果往往⼜是另外⼀回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俞敏洪)
1.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就在不断迫近。“最后期限”在英文中对应的是“deadline”,特别生动形象:届时未完成者死!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 期望速成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个原因是⼈希望⾃⼰的欲望⻢上得到满⾜的天性。第⼆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法跨越”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个⽅法,靠其迅速达成⽬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可是,⽆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且可能需要很多时间。⺟亲从怀上孩⼦到⽣出孩⼦,40周的时间,聪明也好,⼒⼤也罢,就是这么⻓时间。
3. 不成熟的⼈的特征: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顾⾃⼰⼀⽆所有。“我要”的欲望从来不消减,只会不断增加。⼀⽆积累,⼆⽆⽅法和经验。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因为⽆法获得⽽熊熊燃烧,欲望之⽕甚⾄烧掉了所有的时间和精⼒,以⾄占⽤原本可以⽤于努⼒(或者投机)的时间,陷⼊死循环。
4. 完美并不存在。离“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 这个词最近的是“脆弱的”(vulnerable)。为什么?因为他们总会被现实打击。
5. 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乎只依赖积累。天⻓⽇久,这个⼈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他可能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6.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什么;做什么都做好,⽤什么都⽤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忍不住顾影⾃怜,浪费精⼒与时间),⽽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种本事。⼏乎⼀切愚蠢的⾏为都来⾃否定现实、逃避现实。
7. 用时间换空间(1万小时定律)
彼得•诺维格的一篇文章:《十年学会程序设计》(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在这篇文章中,诺维格表示,人们购买那种名字类似“7天自学Java语言”的书是无知的表现,他认为,用10年时间学习程序设计才真正现实,也非常值得。
约翰•海斯的研究(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和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表明,几乎在所有领域,培养专业技能大约需要10年。他们研究的领域包括国际象棋、作曲、绘画、钢琴、游泳、网球以及神经心理学、数学拓扑学。似乎没有真正的捷径——即使是在4岁时就展露音乐天赋的莫扎特,也仍然用了超过13年的时间才谱写出世界级的乐曲。
塞缪尔•约翰逊甚至认为10年还不够,他说:“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必须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稍微低一点代价都无法换来。”杰弗里•乔叟则感叹:“生命如此短暂,学习技艺需要的时间却如此绵长。”
2008年11月,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出版了《异类》一书。在这本书中,格莱德威尔把“10年”换算成了更为精确的“10000小时”——想要出类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小时。
8.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读书时也不例外——上学时总有一些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使人们怀疑“努力”的可靠性。但它的实际原因是效率底下。那么,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回避困难。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他们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甚至做很多,也并非不努力,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这借口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9. 关注步骤
“三思而行”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这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3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例如,每个人都有发财梦,为什么几十年后做过梦的大多数人依然不富裕?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知道为什么,却始终没明白怎样做才能得到。
所以,当内容与原因都已经基本确定了(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笔写出来,把任务落到纸面,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把时间切分成“时间片”是一种很难习得的能力,我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开始感觉自己可以相对自如地运用这种能力。应用这种能力时,要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我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就开始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这样做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