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菜煮多了,今天早上没起来,没有来得及热,想着天气不算热,应该不会坏,就没有在外面吃,想着回去热一下就好了。
回去之后,插了电热了十几分钟,菜馊的味道逐渐散发出来,并且愈渐浓郁,而这个时候肚子早已经有了意见,叫个不停……本想着今天可以省点事,而且马上就能吃饭,但是偏偏是这种情况。
可想而知,我那个时候的无奈与绝望。
人都是会有一种奇怪的报复心理,虽然不知道要报复谁,报复什么,但是那个时候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出去吃顿好的,才能弥补自己饿了这么久的难受和被馊饭“戏弄”的尴尬。但是并没有想到吃什么,想来想去还是楼下的麻辣烫吧。
吃完之后,真的开心、满足了很多,但是似乎心里的阴霾并未一扫而空,本来迈着回家的步子突然调转了方向,朝外面走去,想要出去走走。
我向来是比较喜欢安静和人少的,只是这个时间点,似乎依旧是这座城市下班的高峰期(晚上8点20左右),人来人往的拥挤,伴随着各种吵杂的声音,再加上有点感冒的鼻子,让这个临时起意的散步变得有点不尽如人意。
于是不自觉地戴起了耳机,希望脚步在丈量这个城市的同时,内心在音乐中寻找一丝安宁,但是马路上来往车辆此起彼伏的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偶尔的鸣笛声,让这一丝安宁变得更是无迹可寻。为了与之抗争,我不断地调大耳机里的音量,直到耳机里的声音,也渐渐的成为噪声之一……
城市纷纷扰扰,一切看起来乱乱糟糟。既然再大的音量,我仍然没有办法去抵消这个声音,那索性我就摘了耳机。
在这短暂的纠结中,我已经走过了那一片嘈杂的地方,摘下耳机的那一刻,已经没有了脑海里的那种嘈杂,只是偶尔开过的一些车辆,虽然有声音,但是并没有那么夸张。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是在和外界的嘈杂对抗,还是在和内心的不安静对抗?
我慢慢的把对于内在对于安静的关注,转移到对外在世界的关注。看着来往的车辆,似乎比之前少了很多,不知是因为疫情还是正好是个红绿灯的节点,但是整体看上去是不多的;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依然顽强,徜徉在每个宽广的城市的角落;刚从公交站出来的、衣着时尚的小姐姐,略带疲惫的面容却迈着焦急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慢慢悠悠的,除了上了年纪健身的,好像像我这样人并不多。
我就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慢慢开始内心变得平静。忘了一天的工作,忘了受饿的肚子,忘了刚看的比赛(lol)……慢慢的走向自己回去的路。
环境的安静能够为我们内心的安静创造条件,可是如果内心不能安静,我们也没有办法意识到环境的安静,进而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安静。而让自己安静的方式,我想就是活在当下。
有一句话说:“多和7岁以下或者70岁以上的老人聊聊天,你会变得快乐。”我想他们和所谓的成年人(当然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是成年人,只是这里单独划分出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年人的不快乐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我们会因为早上的,甚至更早的事情不开心,尽管这个事情早已经过去,但是这个事情的影响并没有过去。
小孩子和老人所有的不快乐只在当下那一刻,小孩子会因为掉了玩具哭,可是哭过了就过了,之后该吃吃该喝喝,继续原来的状态做自己的事情;而70多这个年龄的老人已经看破世事,睿智心宽,不挂于心。而只有成年人会带着这种受影响的状态持续下去。
这就是佛法里说的住相。我们被那个早已经过去的,或者还没有到来的虚相困住了,会以为那就是真实,可是当下才是真实的,而当下我们所求的不过就是一份安静而已,当全心全意的沉浸在当下,安静就来了,就做到了不住相。
愿我们都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如何活在当下?及时让自己停下来,停下来对于过去和未来无休止的无效幻想,这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