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营销好文
让营销“了无痕迹”
(丁丁:Fanctory粉丝工场创始人,《深度粉销》作者。)
01
上周,关于小罐茶的争议攻陷了大部分营销人的朋友圈,事情缘起于小罐茶官方发布的一份2018年的业绩报告:去年一整年小罐茶营收达20亿。
本来这对小罐茶和整个中国茶行业都是利好消息,可是这个消息并未给小罐茶赢得鲜花和掌声,反而引来一片质疑。
质疑的焦点集中于它的营销,小罐茶一直号称“大师作”,于是有人根据20亿的营收换算出每位大师一年炒了8万斤的茶,平均每天220斤,这远远高于现实中炒茶师傅每人每天30斤的行业水平。
“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一片质疑和戏谑中,小罐茶开始有口说不清。
好在也有理性的声音,比如刘春雄老师在《让子弹飞一会儿,再来聊聊小罐茶》一文中,就从农产品、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属性、特点等角度肯定了小罐茶的“破局”价值,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次危机的根源:小罐茶的营销痕迹太重,营销很重要,但把营销做得了无痕迹更重要。
华为、乔布斯也做营销,甚至营销投入大得很,但他们做到了营销没有痕迹,价值感也是从了无痕迹中出来的。
营销痕迹太重的公司总是难逃被质疑的宿命,比如江小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烦恼,这就如同美丽女强人的成功总会被人归结于利用了美色,而低估了她们的实力和努力。
营销见长的企业也是如此,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于广告轰炸和各种营销玩法,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价值。
当然,我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小罐茶,而是由其引发的关于营销分寸的思考。正如刘老师所说,最高明的营销是“了无痕迹”,上周,我在文章中也提到当前信息环境下的一条传播规律:传播效果往往与营销痕迹成反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营销“了无痕迹”呢?
02
第一,超出用户预期,让产品、服务自己说话。
行内有句俗话: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这句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道出了一些基本事实,好的产品虽然达不到自我营销的程度,但起码可以为营销传播助力赋能,减少消费者的教育成本,降低他们的决策门槛,甚至可以驱动用户的口碑传播。
就在前几天我去北京悠唐广场的巴奴毛肚火锅,每桌赠送小食里的山楂片超好吃,我就跟服务员大姐说,我非常喜欢这个,能再来一份吗?结果这位大姐不仅又给我端上来一盘,还打包了一盒山楂片让我带走。我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到了,顿时有替他们宣传的冲动。
这就是服务超出用户的预期,让你产生了“哇”的感觉。海底捞的服务也是这样,点了几片西瓜,却经常收到一整个西瓜。巴奴、海底捞这些品牌很少在大众媒体上投广告,但其品牌势能却非常高,原因就在于其极致的产品、服务、体验驱动了用户口碑传播,让“让产品、服务自己说话”。
营销是锦上添花的事,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在现代媒介和营销理论诞生之前,也诞生了不少老字号品牌,很显然,他们成功的主要驱动力还是产品口碑、服务口碑。
当然,在现代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泛滥的时代,要让产品、服务自己能说话、说好话,就必须把价值感做足,并且做到极致。巴奴、海底捞的服务、苹果手机的设计体验、华为的科技感和智能化,都是极致的体现。
雷军说过: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什么是“做过头”?就是追求极致,大大超出用户预期,让用户尖叫。
03
第二,运用粉丝思维,驱动用户自传播。
粉丝思维就是寻找支持者,打造支持者联盟。
价值感带来的产品口碑、服务口碑都属于自然传播,非常受限,而粉丝思维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感和价值观来连接这样一群支持者,并借助社交媒体把他们的口碑放大,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里,粉丝是用户,但更是传播者,其传播价值远远大于其他价值。
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用户口碑在购买决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众广告则日渐式微。粉丝营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小米、雷神、三个爸爸等成功案例也都是受益于此。
小米“100位梦想赞助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雷神的起步也是从论坛搜集差评获取粉丝开始的;三个爸爸从“三无”产品到众筹千万记录的裂变,也是得益于粉丝基本盘的口碑传播。
小米100个梦想赞助商
三流营销自己说好,二流营销找专家说好,一流营销让用户说好。很显然,通过粉丝思维驱动用户口碑的营销方式是最高明的,也是营销痕迹最少的。
04
第三,营销文化、价值观。
还有一种淡化营销痕迹的方式,那就是跳出产品、品牌层面,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产品、品牌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从营销产品、品牌到营销文化、价值观。
消费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尤其进入现代消费社会以来,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再满足于消费产品的物理属性,更大比重偏向产品的文化、社交等标签属性。
所以,在现代营销中,高明的生产者把意义商品化,将形象和象征注入可以出售的物品中,消费者则通过价值交换,赋予他们购买的商品和附带的服务以新的意义。因此,与其推销产品,不如推销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比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王老吉最近几年在营销上的转变,从原先产品角度提炼出来的“怕上火”换成了更能代表其百年老字号传承身份的“吉文化”。
把喜庆的红色文化和吉祥文化从线上到线下进行全面推广,与时尚消费相嫁接;而且还在广州、北京、纽约等地相继建成凉茶博物馆。博物馆结合了传统博物馆与凉茶铺两种不同业态,不仅有丰富的凉茶文化资料史料介绍、实物展示,还设有现泡凉茶,让消费者直接体验。
这就是典型的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文化”的转变,国际大牌基本都是如此,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代表的是快乐文化、年轻文化、欢聚文化以及白领文化,LV、Burberry、GUCCI、CHANEL、PRADA等奢侈品牌背后,更是有文化的支撑。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营销文化是一种高阶玩法,只有品牌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玩得起。任何品牌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阶段,营销也同样如此,需要经历从“营销产品到营销品牌再到营销文化”的不同阶段。
但这不并不意味着,小品牌、初创品牌就完全与这种营销方式绝缘。因为文化、价值观也有不同的层面,比如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亚文化等等,营销主流文化通常是大品牌的事,但小品牌、初创品牌可以代表后两种文化,比如小米代表的是屌丝文化、Supreme代表的是街头文化、江小白代表的则是小白精神。
在圈层分裂的时代,小众文化、亚文化反而更容易获取粉丝、建立高强度的支持者联盟。
05
第四,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
最后一点,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得以实现的。
消费者讨厌广告吗?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10个人,可能全部都是肯定的答案,但如果在这个问题前面加一个定语:在你急切需要的时候,正好看到能解决你问题的一款产品广告,你还会讨厌吗?相信,答案很可能会发生很大的逆转。
我们每个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感同身受,比如,你今天晚上要请客,正在发愁不知道吃什么,这时候手机正好推送了一条餐厅的信息,距离你只有几百米,菜品合适,而且正在打折优惠,你会拒绝吗?
不会,因为它为你解了难题。
在用户不需要的时候推送就是信息骚扰,而在恰当的时候推送同一条信息,就变成了“及时雨”。什么是恰当的时候?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出现,你刚好需要,而我就在身边。
以前,要实现这一点简直无法想象,但现在有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加持,要精准捕捉一个用户的即时需求并不难。
以上四条,只要你做好了其中一条,就能让营销变得更高明,更有效,也更加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