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对我而言比较重要的书,怎样算是对我比较重要呢,就是能够影响和改变我部分三观的书,所以最近都没怎么写文章,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我必须重新梳理自己的三观,调整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最近看了哪几本书呢,首先是[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的《人类简史》,然后是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以及《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
这几本书都属于大书,什么意思,就是写的都是历史,是比较宏观的视角,《人类简史》不用说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写的是哲学发展史,《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写的是佛教发展史,《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写的是中国历史,而且都只能算是简史。
最近的文化圈很流行“简史”这个概念,文化、科学、历史各个领域都在出各种各样的简史,读简史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个领域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建立这种宏观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我们建立这种宏观的视角之前,对待各种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以及静态的,而在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动态变化的,比如说儒学的概念,我们想到的就是孔子,但其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儒学了,孔子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儒学,再后来儒学和皇权彻底的结合在一起又是和孔子的儒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站在历史高度上的视角。
过去我对历史一直不太感兴趣,直到最近读了这几本书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的观点,因为我发现研究历史本身其实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举个例子,我早年就开始对哲学很感兴趣,于是在大学的时候表姐送了我一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厚厚的两本砖头书,我还真的把它给啃完了,然而没卵用,还是稀里糊涂的,但是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为很好读不枯燥,而且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这两本书的区别在哪里,原来我读《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对每个哲学家观点的视角是割裂的,就是说这个哲学家这么思考问题,那个哲学家那么思考问题,我没有去思考两个哲学家思想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好像他们的思想都是自己凭空生出来的,相互之间是割裂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则不同,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这种变化和发展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前人思考的答案还有缺陷,还不能完全解除后人的困惑,后人才会继续不断的提出新的假设与学说,所以书中每介绍一个哲学家的学说,就会分析他解决了前人的哪个问题,然后自己又有哪个缺陷,再然后下一个哲学家又去解决这个缺陷。
所以《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的时间线去写,而是围绕着这个内在逻辑去写的,这样就把整个历史串联了起来,即能让我们更容易去记忆,更能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就是通过历史建立宏观视角最大的好处,然后当我们对某个细节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再去找具体的书籍,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