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隋炀帝,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形象。其实他也曾经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那就是修建“隋唐大运河”。在他修建这条运河时,当时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后人却都夸赞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隋炀帝非常向往江南的美景,就一直想再去游玩。但是由于京城距离江陵遥远,一路舟车劳顿尘土飞扬,去一趟真是不容易。
那时的隋炀帝非常宠幸萧皇后,于是就跟她诉苦。
萧皇后说,整个天下都是皇上您的,既然您想去游玩而不想走旱路,那就开凿一条运河,然后打造一些豪华的龙舟,这样皇上您既可以带着嫔妃们一路吃喝玩乐,还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
炀帝听罢龙颜大悦,于是召集大臣前来商议。
有不少人赞同,也有不少人反对。但是隋炀帝力排众议,决定开挖运河,于是开始了历史上轰轰烈烈开凿大运河的工程。
在修建这条运河的过程中,动用了上百万的劳力,历时六年,耗废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掘河的民夫,常年在水里泡着,腰部以下的半个身子甚至腐烂生蛆。由于长年累月的劳动,过半的人因劳累而死。
运河修成之后,隋炀帝带领后宫嫔以及大量的随从人员沿运河进行了三次巡游,一路上对沿途的老百姓进行横征暴敛,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
由于隋炀帝常年用兵,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给老百姓,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造成了“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的荒凉景象。再加上他这一折腾,使得老百姓己经忍无可忍,于是暴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各地官僚地主乘机起兵,各自占山为王,将原本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隋王朝忽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又进行了第三次巡游,没想到这次出游之后,他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就在他出巡的第二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趁机起兵,率军占领了长安城,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隋炀帝一夜之间由皇帝变成了太上皇。
隋炀帝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更是只顾享乐,每天四处游荡,流连于各处美景。经常半夜摆酒,与嫔妃千余人一起常常畅饮达旦的醉生梦死。
文武百官见他这副不思进取的样子,渐渐地有了谋逆之心。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等叛军在江都发动政变,诛杀了隋炀帝。
于是,强大的大隋王朝,在它最鼎盛的时候忽然灭亡了。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开凿“隋唐大运河”时滥用民力,无疑是导隋王朝走向末路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条运河在当时被老百姓恨之入骨,但是到了后世,却得到了人们的夸赞。
原来,这条“隋唐大运河”是在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下令开凿的“里运河”基础上进行继续开凿的,从北京开始,至杭州结束,长达2700多公里。
中间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分为永济渠,沟通海河与黄河;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邗沟,沟通淮河与长江;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隋唐大运河”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在隋朝时,由于洛阳是隋朝的“东都”, 所以修建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因而从北京至杭州本来是一条直线,但是绕道洛阳后,就拐了一个大弯,因而使得“隋唐大运河”就呈“人”字形。
到了元朝时期,都城建在“大都”(现在的北京),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继续开凿了一些河段,不再绕道洛阳,由“人字形”直接改成了“一字形”,直达杭州。这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的长度要短九百多公里。
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运河的贯通,中央可以更加有力地掌控南方;沿途的扬州、杭州、苏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等一批运河边上的城市也得到了快速地繁荣;北方的先进文化也更加快速地传到了南方,在客观上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隋炀帝倾尽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后世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他是为了更方便游玩,以便随时欣赏广陵的美景,也就是本文开头的这种情况。但也有人认为他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搜刮江南的财富。更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耀兵江南、挖掉王气”,还有的人认为他是为了更加方便攻打高句丽。
无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这条运河的开凿,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地改造,最终成了今天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
虽然隋炀帝所做的这件事在当时被老百姓们所痛恨而成了亡国之君,但也无法否认他伟大的历史功绩。
小伙伴们,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隋书》、《魏书》、《两唐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