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年糕妈妈教育
先来看看家委会的真实生态吧。
这是杭州一所学校,家长们为了竞争家委会名额,经历了四轮约谈。
有点残忍的事实,但真实的名校生态就是如此。我们和报社跑教育线的记者聊了聊,她肯定地说,越是好学校,家委会的竞争就越激烈。
年年都有奇葩故事在流传,她在一线采访的时候就见过不少。
杭州某民办小学家委会成员几乎都是来自各大公司的高级领导层,平时没有时间为家委会服务。
但是!他们有下属。
班里要搞主题活动,宣传委员搬出了市场部的下属来完成;要为班费做账,财务委员就派出了公司的财务。
拼下属还不够,还要拼财力。
今年杭州某名校的六年级小朋友要办毕业典礼,家委会号召筹款20万租用场地;
另一个杭州小学的家委会要求每年运动会开幕式都要有大动作,去年是扮演18世纪宫廷人物,今年是模仿世界名画。
这些冷门的服装不仅难买,而且真不便宜,家委会主席听说是某本地名人的太太。
并不是只有名校如此。
一个广州的朋友说,他的孩子在一个普通小学,40人一班,家委会就有12人,还分了财务部、活动部、交通部、拓展部、宣传部、文娱部……
每个月两次活动,拼的就是家长的资源。而家委会的竞争,是学校对家长资源提前进行的一次遴选。
这样的竞争,甚至不只是中国国情。
在硅谷带娃的一位全职妈妈说,“美国大学是看申请文书的,很看重学生参加过的比赛和活动,虎妈们都参加家委会,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各种活动机会。”
最夸张的案例,有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加入某项活动的机会,发起了全校的抗议活动,把选上的别人家孩子拉下来。
无所不在的鄙视链
(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
这是一条无所不在的鄙视链。就算是一个最与世无争的人,有了孩子以后,也会开始不自觉的攀比——这句话,身处家委会竞争旋涡的家长们,也许深有体会。
说穿了,如果你承认教育是一种资源,并且无论在哪都是一种优质稀缺资源,那么,家长用自己的资源去做置换,也就无可厚非。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竞争、攀比和鄙视链,早已无所不在。
此前凤凰周刊的一篇关于“中产教育鄙视链”的报道,对此有过近乎戏谑的描述:
郑开欣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贸玩耍,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凑到女儿面前说:“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儿回答:“我叫Eva。”于是两个人开始玩耍。
这时,旁边另一个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对方没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着郑开欣的女儿跑开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郑开欣略感尴尬,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窃喜和满足。她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学期的学费约2.5万元,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价。
这是真的,鄙视链从幼儿园开始,连看个动画片都有鄙视链,看小猪佩奇的鄙视看喜洋洋的,看小猪佩奇中文版的又被看原文版的鄙视。
你的孩子也许注定比你穷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采访了一个高喊着要让孩子“赢在子宫”的孕妇。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生”的好学校,夫妻二人精准计算受孕时间。
家长们为什么焦虑得近乎疯狂?最核心的原因,是现如今的中产父母们,大多是在过去二十年里依靠教育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跨越的。
就像本文开头比拼身家的家长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新上海人”,成为人生赢家的起点,是毕业于名校、供职于大企业。
他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或者至少留在这个阶层时,深知可以依靠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抢占更多的教育资源。
但残酷的事实是,中产阶级上升的通道已经越来越狭窄,下滑通道倒是敞开着。站在中产鄙视链上的这些家长们,何尝不是站在另一条鄙视链的末端?
所以,最终极的灵魂拷问也许是:连家委会都进不去的我,何以鼓励孩子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