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久不读这本国学经典了,当我按照简友给我开出的书单找到它时,岁月已经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灰尘。拂去灰尘,让从小就喜欢这本书的我不免轻轻说了一声:“惭愧!”
长久不读这本儒家经典,不是我嫌弃它,只是太过熟悉了。这是我手里的第二本《大学》,它是和《中庸》合订在一起的一本书,当时买的时候曾经高兴了很长时间,简直爱不释手,算算时间大概有十年之久了。第一本《大学》颇为可惜,是长辈留下的单本老版本的,被年少无知的我翻的七零八散,最后还特别大方地送了人,想想实在不应该。
当我开口读它的第一章时,竟然读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想起了年少时读它的经历:第一次读《大学》,那年我十五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等等,怎么这么熟悉,在我的印象里,清楚地记得从来没有读过《大学》啊!这是为什么呢?想了想,突然明白了,原来我在别的书上见过它。
那是在读《三侠五义》吧?一定是。
“包公呈上《大学》。老师点了句断,教道:“大学之道。”包公便说:“在明明德。”老师道:“我说的是。大学之道’。”包公说:“是。难道下句不是‘在明明德’么?”老师道:“再说。”包公便道:“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老师闻听,甚为诧异……
我的记性还可以,就是在《三侠五义》中知道了《大学》这本书。当时年少的我还是有些疑惑的,不是古人孩提时都是学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还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或者“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些“三百千”蒙童读物吗?怎么包公一上学就学这书呢?一定是这本书厉害,否则怎么造就了千古名臣啊!
《大学》第一章,类似我们现在写文章,直接点明了主题。它的主题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也就是儒家学者所说的“垂世立教”的根本。如果说《大学》是一篇论文的话,那么第一章就是论点,它的论点是儒学中都要遵循的要求,“三纲八目”就是论点。
三纲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无论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想要有一番事业,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些就需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格,品格好是怎么来的呢?是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正是自己真诚,真诚来自学习,获得知识,获得知识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认知,学会研究万物。
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万物,才能获得知识,有了知识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思也就端正了,也就知道更好地修养品性,有好的品性就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学会管理家庭后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才能让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绕来绕去看似有些复杂,那就简单说,古人儒学都是以这样的理想目标来要求自己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要从认知到学习修养,最后才是成家立业为国效力。
《大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年少时读了它后,也曾给立下誓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然后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特别喜欢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这句话到现在并不过时,不管别人怎么样,它在我的心里,一直发挥着作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
时至今日,我在简书上写文章,也是有感受的。目前为止,我并没有什么权重,持钻也没有多少,肯定属于简书持钻“穷人”,那么我就应该认真写文,就算是消零,给简友们也带不来多大利益,那我的标准就是“独善其身”。或许有一天,拥有了权重,那一定要帮助简书小白们,文章不行的就努力帮他们提高文章质量,收益少文章好的就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超赞,这就是“达”,这就是我在简书上的“兼济天下”。
其实,《大学》第一章也不难理解,人活天地间,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学习做事,都可以参照《大学》来解读。先要努力学习,对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那样无论是组建家庭还是参加工作,都会有个好的结果。
《大学》第一章,就好像给我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好好学习,不认真思考,不注重家庭,也就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的。相反,从年轻时就开始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学习知识,正确认知世界,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家庭就会越来越和睦,越来越幸福,从而使自己的最高理想——为国尽忠,为国效力能够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