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5
自从教学实践开始从单纯的技能提升进化到对生命化课堂的追寻,我就常常问自己:生命化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有了一些模糊的思考和想像,于是向着自以为是的方向前行。今天,在“第二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的现场,听孙明霞老师系统的解释她所理解的生命化课堂,颇有共鸣和启迪。联想到不久前,我所上的一节课,对照着孙老师提出的生命课堂实践结构的五个环节和特点来反思,似乎也有了一些生命化课堂的味道。
1.整合资源的课前准备
这节课源自于一个教师培训任务,要去外地给初中的孩子上一节生物课。我近十年面对的都是高中孩子,已经全然忘记了初中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应,对初中教材也非常不熟悉了,所以这是对我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源的整合。
备一节课,我会首先去学习课标,找到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明确这节课要形成的概念。我发现这节课需要形成四个概念: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食物网。这四个概念的定义,学生在两分钟之内就可以记住,可是对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并不等同于获得了概念。我可以提供哪些丰富的事实,或者设计怎样富有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和对活动的体验与思考中真正的获得概念的内涵呢?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我反复去阅读教材文本时,发现它所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活动并不能实现我的预期,所以审视教材、活用教材、创设资源就成了我课前准备最重要的环节。我将教材的文本进行整合后,选择了一些可利用的资源,其他的则需要自己来创设了。
引入是课堂的关键,如何引入课堂?我首先求助的是网络资源,我在网上寻找到一个“贝爷”的野外生存的视频,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节目。如果我用它来引入课堂,可能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联想到的是学生的生活资源,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有着丰富可口的美食,美食中就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秘密。两相比较,哪种资源更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反复思索后我认为,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命体验,前者则有哗众取宠之感。于是,选择了利用后者来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概念。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概念,我则设计了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试图利用课堂上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来构建。
如果一节生命化的课堂,仅以学生构建概念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在生命化课堂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事实为概念的形成服务,而概念形成还需要上升到生命观念,才能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色彩。这节课,可以形成怎样的生命观念?我想,平衡与稳态的生命观是可以自然流淌在这节课中的。生命观念是非常内隐的,如何让其显性化?开放性的问题是一个好的策略,利于我们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利于我们观察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观点。问题的载体是真实的情境,于是,又去搜索相关的资源,最后寻找到一个南级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很贴合我的寻求。
从教材文本资源的重组,到网络资源的搜索,学生生活资源的利用,再到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期待,一节课课前的资源整合终于形成。
2.生命在场的课堂
当第一次听到课堂要“生命在场”时,就知道了我曾经的课堂为什么是没有灵性的。那时候的课堂只有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刻意培养,却“眼中无人”。无视学生的生命力的流动,无视自己的生命成长。怎么走进生命化课堂?我想,得先走进真实的课堂。于是,我开始学习无视听课者,而是一心一意和学生对话,去享受对话中带来的生命力。
2.1餐桌上的食物
课堂一开始,我告诉孩子们,我特地为你们带来了大餐作为见面礼,他们便睁大了双眼。当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图片,并被我追问:有没有你爱吃的呀?你昨天的晚餐吃了些什么呀?
孩子们并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他们都可以讲述,他们便很快投入了课堂,纷纷说了起来,当我们的对话开始展开,课堂的紧张感和我们的陌生感就在慢慢消散。
然后我把食物分为荤菜和素菜,请孩子们依次分析:我们吃食物,是为了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那么我们的这些食物,它们的能量又从何而来呢?动物的营养来源,有何共同点?植物没有摄食的对象,它所需的有机物(能量)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难,主要是为了启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能慢慢的进入到课堂的积极思维中来。孩子们一一分析后发现,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能量来源,而植物可以自己合成贮存有能量的有机物。于是,我提出,这样的两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我们分别称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到此,学生才恍然大悟,我们为什么要分析餐桌上的食物。
2.2自然界的食物关系
分析完餐桌上的食物关系,我再领着孩子们从餐桌来到自然界。在学生好奇的眼神中,给他们播放了一个瓢虫、蚜虫和植物的视频,从微观的层面上窥探到了生物摄食这一生命现象。
然后启动一个活动:请大胆猜测,如果它们生活在草原上,在这片草原上还会有哪些生物呢?由于是大胆猜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参与其中。他们热情的参与进来,很快就在纸上写了非常多的生物种类。
接着我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使孩子们从浅层次的思维向深层次的思维迈进:在草原上的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捕食与被食的关系呢?如果有,请用线段将其连接起来。如果我们想在线段上加上箭头,你觉得箭头方向可以是怎样的?为什么?
这些问题其实是为了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概念服务的,我没有直接将这两个概念呈现给学生,而让他们自己去构建模型。在构建中、在分享中、在相互评价中,他们一次次的修正自己所画的食物关系,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模型。最后我告诉他们,这些其实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对于食物网中箭头的方向,向来是一个难题。学生也确实画出了两种不同的方向。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标准答案,而是询问:你为什么这么画?孩子们会发现两种方向都有着其合理的理由。我再告诉他们,因为第一个画食物链的英国科学家,将箭头指向了捕食者,所以后来人们就约定俗成都这么画。看着有的孩子在修正自己的箭头方向,我想,这个知识对于他们而言,也许不再是一项死的规定,而因为背后科学家的故事正在变的有生命力。
2.3检测概念,形成观念
一节课的概念是否形成,其检测标准在于学生是否已经可以运用所学概念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生命课堂更为重要,因为观念形成的基础是概念的获得。
我首先呈现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提出问题:在这个食物网中有多少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检测了所学四个基本概念的内涵。
我再问:如果为了保护草场,人们大量捕杀蝗虫,试推测:将会给该食物网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比较有难度了,孩子们纷纷讨论起来,在相互的对话中逐渐梳理出思路,发现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量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生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们开始意识到,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害虫也不例外。正是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才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这正是稳态与平衡观的内涵之一。
我接着抛出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问道:为什么南极磷虾被称为南极生态系统的支柱?
利用刚才所学知识,学生很快会发现,如果磷虾消失,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将会被拦腰截断,整个南极以磷虾为食的生物都将灭绝,这对南极无异于是一场大大的灾难。可是事实上,现在有多个国家都在捕捞它,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我呈现出资料和问题:由于磷虾的营养非常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动物蛋白库”,所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先后批准了中国、日本、韩国、挪威等国对南极磷虾进行商业捕捞。中国水产研究所所长陈雪忠说:“探捕南极磷虾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捕捞量。”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雪忠这么说的原因。
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它来探得学生一节课后的感想,比由学生来复述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更有挑战性,也更能看出孩子们获得了哪些生命观点的体验。有孩子说:人也是食物网中的一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食物网的平衡。有孩子说:如果人类过度捕捞,破坏了食物网的平衡,可能我们将要面对一个寂静的南极,甚至一个寂静的地球了……说得多好!我想传达的稳态与平衡观,就在他们的语言里。
生命在场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当我们彼此投入、真诚对话、启迪思维、一起探究、期待生成时,生命课堂也许就产生了。
3.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
课堂中生命力的流动,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所以孙老师提出生命课堂的师生交往,应该是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我很赞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无所畏惧,自由的言说。
所以在课前我先走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随意的聊天,去了解他们,也让他们了解我。短短几分钟从课间进入课堂时,我们不再是陌生人,而是有了情感连接的伙伴。
后来当我再去回看这节课的视频时,我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我的脸上好像迸发出慈祥的光芒,我的姿态常常是伏低了身体在和孩子们对话,我们的表情是愉悦的、舒展的。
4.创意、趣味的课下作业
孙老师提到生命化课堂应该从课堂延伸到课后,让学生能够再创造和拓展。在课堂的结尾,我也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幅画、一幅图、一段文字……)将它表示出来。
学生会有这样的图形呈现,也许还会有更多有创意的思考。我想这样的作业也是富有个性的,富有生命力的。
5.安全、美好的课堂效果
生命化课堂应该有怎样的课堂效果?孙老师说应该是安全的,美好的。
联想到这节课,有两件有趣的事。当我提出关于南极食物网的讨论题后,走下讲台,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看我走近,赶紧笑问我:老师,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呀?我当场就笑了,我在想,在这样一个有上百位老师听课的场景中,他想来亲近我,于是跟我玩脑筋急转弯,可见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安全的氛围。
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呈现了关于磷虾的思考题后,赶紧冲我说:唉呀,好想吃,口水都流出来啦!我笑着回他:那多好啊,这样的思考就更有味道啦--津津有味!这个生成的片段在课后被老师们反复提起,觉得我的回应有趣又恰当。
这些美好的生成,只有在安全积极的氛围中才会产生。
什么是生命化的课堂?孙老师提出了以上五点实践结构。这是一个方向,引领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可是另一方面,我想,生命化课堂是没有模式的,它更多的是倡导一种理念。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只要我们关注到了人的本身,关注到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就贴近了生命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