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写的一篇文章。
最近在看一个选秀节目,叫做《燃烧吧,少年》。
挑选了16位少年,进行为期12周的对抗,节目噱头很足,不过确实也很好看。
看了几期节目后,感觉“树大招风”这四个字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有位选手叫白澍,虽然不喜欢他第一场表演时的那个酸溜溜的念白,但对于他的总体上的舞台表现和掌控能力,我个人还蛮欣赏的。不过,按照网上的说法,他的“人品”和“气量”那叫一个差。微博搜索他的名字,出来的第一条微博如下。
内容没什么好看的,主要就是说他“还没红就开始耍大牌”。
事情的起因经过我懒得介绍,毕竟今天不是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为他辩护的,虽然我觉得他被扣这个帽子很冤,但我相信“清者自清”。
顺便分享一段话——
越来越认可一位老师说过的话——在演讲时,不要轻易地去评判某个人,尤其是批判。因为我们对他人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即便是父母对子女,有时候也是不能探知内心的。演讲如此,日常生活更应如此吧?在我夸别人的微博下说那人品格恶劣,这就像吃饭吃到苍蝇一样让人反胃,即便这人说的是对的。
这段话写于我夸白澍演技好、舞台表现佳的微博被人评论道“……人品那么差,技术再好又有什么用”之后。我看到那个评论真的是连翻了好几个白眼,这卫道士一般的语气充斥着不知何处安放的义愤填膺,不知内情的人还可能还会被这种正义感和使命感震住。
但是!
这人是怎么知道白澍人品差的啊?网上的那段经过剪辑和刻意安排的节目视频?还是深谙断章取义精髓的营销号们截取的动图?
然后!
就算他人品差,不影响我夸他水平高吧?就像是蔡京的品格是够遭人唾弃了的,但丝毫不影响很多人认为他的字很漂亮。
兴冲冲来评论的这人多半是没看过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即便看过也理解不了材料蕴含的道理,唉,这样想,她也有点可怜呢,这么好的话题都没能去思考。
好了,有点偏题了,感觉只是我在默默开启嘲讽模式,并没有在实质上说明什么问题。
嗯,拉回来。
记得那位老师在讲上面提到的那个注意点时,用的时《超级演说家》里一位选择邓文迪作为自己立论例子的选手作“反面典型”。那位选手在演讲中,想表达“相由心生”这一古老的命题,想通过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只有内心美,外表才会美;倘若内心扭曲了,姣好的面容也终将会变得丑陋”。她的演讲,失败之处在于她的正面例子比较单薄,没有什么说服力,反面例子争议太大,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她在演讲中提到了邓文迪,说她以前是多么的美丽,但是在经过这些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后,她变丑了,变得和以前判若两人。
乍一听,只觉得有点别扭,可能没想明白哪里别扭了。细细想,她的例子以及她由这个例子推出的结论,只是建立在一张记者抓拍的照片、一些散碎的报道以及她自己的妄加揣测上的!
试想,建立在这些信息基础上的分析和推论,能当什么?
同理,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因为一张截图、一小段视频而产生的恶语相向、肆意谩骂究竟能代表什么?或许真的代表不了什么,除了比较敏感的比如“我……身边的人……都叫我……叫我不要看……可是……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去看”这般的会受伤害,甚至比较重的伤害,很多人实际上是不在乎的吧?套用《封神演义》里老子破阵时说过的一句话就是“米粒之珠也敢放光华”,这些隔着屏幕和网线的言论,其实就像围在身边嗡嗡作响的苍蝇,虽然烦,但是造成不了什么实质上的损伤,甚至还能让被攻击的人收获“肚量大”“开得起玩笑”的美名。
当然,我作为一个极其无聊的小市民,我还是乐得去八卦公众人物的人品的。不过这个有前提,就是我愿意去关注他或她的私生活时。对于很多人,我完全不想知道除了此人工作和作品以外的任何信息,但是总有些没有眼力界的人,拥上来跟你事无巨细但又翻来覆去地介绍着此人的“黑料”。说实话,蛮佩服这些不辞辛劳的人的,愿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厌恶之人的劣迹,甚至一次比一次内容丰富、情绪饱满。
好吧,我以前也是乐此不疲于和别人分享我所讨厌的人和事,不过现在不了,看到讨厌的人的,我能够选择性忽略他的存在,能没有交集就没有交集,即便是别人听了他的奇葩事迹我心里会舒服很多,我也会选择能不提到就不提到,仿佛提到就会脏了自己的嘴巴一样。
好吧,我又偏题了。
但是这次,懒得拉回来了,哈~
不对,最后再说一些吧。
我们很容易地去夸奖别人三观正,会因此而蛮喜欢某个人,但因此而产生的认可是最不牢固的——能只因为你一两句话就认可你的,也很容易因为一两句话就对你产生厌恶,曾经有多喜欢,现在就会有加倍地厌恶。其实哪里有什么三观正不正啊,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事情的,合则正,逆则歪,多数时候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