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气杂货店
01.
刘亮程说,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被擦亮一次。
作为一个名字简单到只有八画,且几乎没有任何识别难度的人,我的名字早在十几年的学业生涯中,被各科老师擦的锃亮。
新分配的老师第一次进班上课,会喊上一个他确保不会念错的名字,我逃不了;随意点名时,也总一眼瞥见最简单的那一个,我逃不了。
大学里的某堂课,多个班级聚集在一起上,不知什么原因,任课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喊到我的名字,以至于上课前我都战战兢兢,唯恐成为概率极低的“天选之子”。
某天,他又再次面对所有人抛出一个问题,说出了我一直恐惧的那句话:“接下来我找个同学回答一下。”这句话的神奇之处在于,屡禁不止的吵闹声可以立马完全消失。
我对坐在旁边的室友小声私语:“他要是再喊我,我就死给他看。”话音刚落,喊我名字的声音就从远远的讲台传了过来。
时常跟父母抱怨自己的名字,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普通,更多的是抱怨这个名字带来的困扰。
02.
高中时,班里有个男生名字和我同音不同字,也因此上课时发生过太多的乌龙。
一开始老师喊到这个名字,座位一左前一右后的我们会同时站起来,发觉气氛不对,我们两个又同时坐了下来。
有时问题触及我的盲区,我会抢先一步坐下,内心自我安慰道:老师真正提问的人是他。
或许是课堂上无声地对视了太多次,我们两个开始有了些默契,一旦老师没有明确的说是男生还是女生,理科更好的他会在理科课堂上主动站起来,我在文科课堂上站起来,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被命运选中的人是谁。
这种互相解救的恩情让我开始没那么讨厌我们两个人的名字。
时间久了,老师总喜欢把我们两个绑在一起提问,若先提问我,下一个回答的人必定是他,我们成了对方的“危险警告”,提醒对方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
人对自己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一旦大脑听到信号,身体便会不自觉地做出反应,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名字开始敏感后,关系就变得尴尬了起来。
我们两个都无法自然地喊出对方的名字,也因此没办法自如地交流,课堂以外的时间,我们会刻意避开对方,不给单独沟通创造一点机会。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不过简简单单三两个字,为什么会在我们心里如此特殊?
03.
进入青春期,我们除了对自己的名字敏感以外,喜欢的人的名字也成了开启心跳的密码,被我们偷偷写上一百遍,念上一百遍。
询问一个人的名字,向一个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往往是一段羁绊的开始,多少爱恨情仇从“你叫什么名字”、“我是某某某”开始。
在一段单向的感情中,知道对方的名字后,这段感情就有了一个可以附着的具体称谓,而这往往成为“思念灾难”的开始,以至于有人在感情结束时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当初我没有问出那句你叫什么就好了。
“我猜自己肯定还冲动地说了些什么,我说了句可怕的话,我想知道你的名字。”记不太清在哪里看到了这句话,我被它猝然绊倒了。
迫切地想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就仿佛可以凭借名字更靠近对方一样。有人勇敢,直接询问,有人小心翼翼,多方打探。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这么简单,三两个字是一个载体,里面包含着太多的内容:他经历过的事、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他的脾性、他日常的表现、他的好与不好,这些都旷日之久地浸润着这几个字。
一个人的名字几乎可以等同于这个人,或者可以说,一个人的名字大于一个人。
04.
和一个普通人相处久了,对方的名字即是其形象的文字化体现,一旦有人提及,对方的刻板印象或人性袒露时刻会像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现。
和朋友聊天,过程中突然聊到某个人,他往期给人的印象便立刻跑进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这样的评判。
不论是在网络上搜索一个人,还是在脑海里回忆某个人,后面必定跟着多个形容词,而这些即是他的标签。
久而久之,名字就成了标签和保证。
品牌选择代言人,即是选择该名字背后的东西:大众认知度、影响力、号召力和可信度。
在新鲜血液不断涌入的娱乐圈,那些拼命增加自己曝光量的艺人,无一不是担心自己的名字被人遗忘。
从鲜花、掌声、聚光灯跌落至无人问津的境地,是一件很寂寞的事。
刘亮程阐述名字含义的后半部分几乎可以拿来解释“过气”: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它就会落上一层灰;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它所从属的人之间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背后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新人未将自己名字传播出去,公众场合他只能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某某某;而一旦名字有了知名度,礼貌地来上一句我是某某某即可。
一字之差的自我介绍,中间需要走上长长的一段路,需要大量的付出。
05.
离开校园,离开友好的伙伴,我们各自收好曾经的外号,以自己规规矩矩的姓名敲开一扇又一扇陌生的门。
偶然间再次听到老友呼喊自己的外号,不免有些惊喜和恍惚,那个带着调侃意味的称呼是过去那段日子的浓缩,是开启我们共同回忆的密码。
当环境变了,旧人不在身边,外号也就消失了。
校园里我们熬夜苦读,忙忙碌碌;毕业后挤进社会,我们去交友、去沟通、去表现自我,如此地不甘平凡,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名字轻易被埋掉,为的就是被人记住,被在意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记住。
存在感可大可小,却不能没有。
这一生我们挣扎的,不过就是为了这点儿存在感。
END
作者简介:洋气杂货店,新书《层次越高的人,越能专注做自己》已上市,个人公众号:洋气杂货店,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