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狗血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我朋友的朋友。
她最近陷入了一场感情困境,她很爱她男友,但是他男友总是喜欢拈花惹草,哭过、闹过、分手过,都没用,就是离不开这个「渣男」。
「渣男」吃定女友。跟女友说:「我爱上了一个女孩,但是我也还是很爱你的,所以我们不妨三人行吧,我会一视同仁的。」
女友自然是满腔苦闷,已经找了不止一个好友倾诉。最近找上了朋友作为倾诉对象,朋友百般安慰,劝她赶紧离开这个男人,开始新生活。她却说:「一旦分手,我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打水漂了,也许他年龄大了,心也就收了。」
朋友说:「我既心疼她也烦他,在一个「垃圾股」身上耗费这么多年,马上29岁了,事业也没什么起色。事业爱情双失意」
我说:「她这么「拎不清」,难怪她的生活一塌糊涂。」
别怪我毒舌啊,我也承认,别人的感情外人是无权置喙的。但是不谈爱情,就谈这位女友的生活状态,的的确确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朋友会跟我倾诉自己的问题,但是说真的,除了像及借钱这类实质性的求助,90%的问题都是因为本人的「拎不清」。
什么叫「拎不清」?
这句话其实是宁波、上海一带的俚语,意思是指人们做事不分轻重,弄不清形势,不识时务。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我想攒钱去报班学习,可chanel又出了新包包,我该怎么办呀?」
「我今早闹钟没响,所以起晚了,所以我迟到了,对不起啊」
「老板今天在整个team面前骂我,我好没面子,我是不是该辞职?」
「男朋友最近老忙工作都不陪我,他是不是有别人,我要跟他冷战」
但是吧,那些比你活的漂亮、比你牛的人的聪明人,却是这么说:
「现阶段,报班学习对我比较重要,虽然我想买包,但等我学完了再买好了,还便宜一些。」
「上班一定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不能迟到,我得买两个闹钟叫我」
「老板骂我说明我还没让他失望,我还有机会,把这次事情狠狠记住,绝不再犯就行。」
「男朋友最近工作这么忙,我要多给他补补身体,他事业越来越好,我也不能落下,我们要共同为我们的未来奋斗」
这样的话,也很熟悉。我们常常会从那些比你业绩好、比你赚钱多、比你感情幸福的人口中听到。
看到了吧,这就是普通人和牛人说话方式的区别。
也许你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还不能抱怨一下嘛?」。
当然可以,你愿意怎么说话、怎么生活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但也正如李笑来所说:「我们的思维是由概念塑造,概念又被语言定义,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最终影响我们的决定。」
You are what you speak,You are what you act
之前看到过一个理论,大意是: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是首先就要去模仿成功人士一举一动,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到日常习惯,坚持7年,就算你成不了百万富翁,你的生活依然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什么有些人总会「拎不清」呢?
衡量轻重缓急就这么困难吗?做出行动就这么困难吗?
为什么他们宁愿一直在困境中挣扎,也不愿鼓起勇气打破困境?
最近看《潜意识》,书中有段话点醒了我:「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结症。每个人都爱看印证自我选择的东西,那些和自己决定相左的证据,会直接忽略。」
文章开头那个例子就很典型。尽管女孩从理智上知道这个「渣男」对她不好,明知道相比和这个男孩恋爱,拼事业更为可靠。
但她的「潜意识」并不接受,只要这个男孩稍微对她好点,他就会无限放大,甚至欺骗自己,这个男孩很爱她,直到事实摆在眼前,却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也是所谓的「确认偏误」,当我们开始相信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寻找能巩固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不顾利益。
无法在理性状态下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拎不清」。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拎不清」的状况呢?
第一点:我们一定要拓宽我们的思维半径,增加信息源,帮助决策
经过众多研究,学者约翰逊给出了他的建议:「主动刻意地接触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一味盲目相信现有观念证据」
之前上经济学课的时候,书中一个理论,我记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只有信息充分状态下,我们的决策才可能最大化正确。」
具体落实到我们生活,也不难应用。比方说,当我们被上司骂了,很不开心,打算辞职。
在递交申请之前,一方面可以请教家里阅历广的长辈,另一方面可以请教你身边那些在自己公司混得风生水起的朋友。我相信在听过他们的意见以后,你会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妨听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
第二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
我身边有很多姑娘,对未来事业、爱情、家庭的想象大多来自于电视剧和电影,她们觉得恋爱就要浪漫、工作就要光鲜、家庭一定美满,但是现实生活却往往给她们一个大耳光。
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弊端在于这些想法都不是我们本身思考得来的,而是被灌输、被洗脑、被填鸭造成的。
如果你还年轻,20岁左右,那么我鼓励你去「试错」。
1.关于爱情。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多谈几次恋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另一半。
2.关于事业。多做几份实习,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个行业,不要因为别人说投行赚钱多地位高就卯足劲想去投行,结果发现还是文创行业最适合你。
如果你已经年过25,那么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及时止损」。
1.关于爱情:离开不爱你的人,离开不适合你的人,昭告天下,你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并积极投入其中。
2.关于事业:离开你不喜欢没有热情行业,为进入自己热爱的行业积蓄力量,或知识、或物质,争取一次成功,因为你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第三点:我们一定不能停止学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
之所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宁愿花5k在衣服、包包、香烟上也不愿意花2k去买书。
看书是性价比最高的自我提升之道,要尽可能地看专业技能类书籍、看经济类书籍、看商业类书籍,改变自己以往看待世界的方式,重新调整自己的三观。
我在国外的朋友不止一次让我从国内买书寄给她们,因为在国外书籍真的非常昂贵,知识付费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国内,一本张五常的书最多不过50元就可以搞定,就可以了解大师级人物的观点。
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你不优秀,真的只是因为你不想。
很多人说自己没时间看书,最近看了毛大庆的访谈,现任优客工场董事长和5Lmeet创始人,万科前总裁,管理两间公司,社会活动无数,竟还能保证每年50本书的阅读量,还抽空翻译了《鞋狗》一书。
你说你忙,但你真的比手握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忙吗?
凡事都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如李笑来所说:「如果你遇到一件事,你觉得毫无风险,那大多不是因为这件事无风险,而是你的判断力和知识储备无法辨别」
为了爱情抛下一切,为了某件事抛下一切,都不是让人赞许的行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判断力为零、智力为零。
什么叫「拎得清」?
不是在一无所知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冒险,而是在清楚的分析利弊以后依然决定这么做,且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最坏的结果。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即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遇到的很多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