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界面的时候有一句文案,叫做“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第一次下载使用这个app让我很是激动,想着就这么成为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挺激动的。
我对朋友说,一直以来我保持着非常大的阅读量,关注了上百个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新闻app和门户网站。这种习惯很久以前便开始养成,这使我接触到了很多精英人士的思想。他们非常善于对自我的约束,时间管理,习惯养成,我想要学会并运用到我自己的身上。可是事实上却是,我非常崇拜那些可以写出长篇大论的非常有思想的文章,这类文章要么要我们陈述事实,要么从多个我未曾想到的角度探讨问题,这使我颇为震撼,但是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我告诉自己是积累未够,需要多看多学习。但最近我发现问题,我对于每天接收的讯息是不能完全消化的。在阅读上,我完全成为了一名“标题党”,只有标题吸引我的,我才会点击阅读,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完全尝不出味道。
我喜欢诗歌,觉得这是人类最有韵味的句子。但是我却很久没有认真地读过诗了。碎片化的阅读就像服装领域的“快时尚”,消息来得很快也去得很快,反倒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因而对现实的判断就变得很像空谈。所以,我开始尝试做一些改变。
精简信息来源
将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量降低到30个,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挺困难的,意味着我必须开始专注某一个或两个领域,会降低很大一部分的讯息接受。但好处就是,我可以节省每天花在这边阅读的时间,不用像做功课一样,每天必须完成高数量的阅读,使得可以深入地品味某些文章。
新闻客户端保留两个。一般来说,定制新闻app每日推送不会超过15条,在这十多条中自己真正感兴趣大概在5条左右。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新闻事实的输入,又保证了相关专业的关注度。
整理笔记
在使用公众号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收藏文章,但很多情况是,收藏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我的建议是,可以减少收藏的数量,用笔记来代替。摘抄有用的内容保存在笔记本里,或者只保留文章题目,这样之后复习的时候,可以知道自己看过些什么内容,以此来作为回想或者是灵感。
关于整理笔记有很多人有过介绍,我不会赘述,但是我的想法是,别人所操作的办法不一定适用在自己身上,要根据自己的适用习惯,思考的方式来记录。
当我保持高数量的阅读之后,我就开始想,我怎么才算是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傻,但实际上,我真的为此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头脑里规划了很多要做的事情,但是无论实施哪一个,我都觉得无用。我甚至陷入一种恐惧中,惶惶不安。我开始试着减少自己每天的计划,这个减少并不是数量上的减少,我每天依据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我开始不像以前那样想把所有的事情都计划好,记录下来。我只记录每天要做的几件事,并且完成这几件事。这样,当我没有完成所记录之外的事情的时候,我也就没有产生失落感。但我完成之后,反倒开始产生喜悦和满足感。
关于独立思考这回事,在此之后便有了新的认识。这不单是指针对某一件事的多角度想法,也不是指某一角度的深层次想法,而是你需要静下来,认识你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进而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但又模糊的规划。明确在于你的目标是明确的,模糊的是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也不要试图一句话或是一段句子能够解释清楚某件事。中国人很会讲道理,圣贤常常会试图用一句话使浪子回头,中国的电视剧也基本是在一段看似深刻的谈话过后剧情开始急剧转变。但生活基本是不可能这样的,我们可能会为某些话所动容,也会记住一些话时常想起,但这都不是改变最终的形式。潜移默化才是最终改变的根本。
对于现代人为什么喜爱写作这件事也是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追溯的。我们非常想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点亮别人,而写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写作的这段时间里,你是自我的,你所表述的东西你完全来自你的内心的,所以这也就成为独立思考地一种最为正统的方式。
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发明了相对论,这个世界上任何理性思考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三个字来解释。人不可能被完全地分类,所以才会有各种观点的存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