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的理性不是那种咄咄逼人,更多在于我逻辑思维是个很缜密的人。可能考虑的方面比较全名,而并非是一个得灌输我的价值观给对方的人。
夸一个人,你是要把对方的特质扩大化、细微化、具象化,就像你画画一样,你要把特征明显的用线条勾勒出来的样子。
你不能说一个东西很美,这个美是很立体的,你是在哪个角度去观察它,它的线条是怎么拼凑的,它因为光线打过去投射出的影子,是怎么衬托的,不是说一个美字就代表了全部的。如果是用一个字就能概括的话,我们从小到大学这么多语文,学了这么多的表达,积累了这么多的词汇,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呀,就显得很单薄。
般配这个词在我的字典里,就像以前做化学实验一样,这个和那个物质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碳酸钙,硫酸会有蓝色沉淀,它好像就是两者在一起的化学反应,是很直接的,那什么叫合适呢,合适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完全体会的,它需要像福尔马林一样浸泡一阵子,它就会慢慢变形,就像四季,一片树叶从绿色变成红色,从开花结果到凋谢枯萎,它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游走,会发生变化的,有质变蕴藏子在里面,而不是说是一下子的状态。你看一张自拍,它是平面的,可是你接触一个人,他的谈吐、衣着、品味,举手投足都流露他的磁场、气味,甚至他传递出的温度,氛围,都是很综合的,不是单独的一两项。我觉得般配就是几种选项,没适合一次那么丰富。
我画画也好、写诗也好、以前做电台也好,都是为了透过作品去寻找同类,去寻找能读得懂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就像我以前去听音乐会一样,在台上演出,台下黑压压一片,观众有多少人表演者也不知道的,有些座位形同虚设也无从所知,可他会一样保持他的演出水准,台下一个人或者一百个人和他的水准并无瓜葛。我也是这样,我觉得只要能有一个人喜欢我,这就是我为之努力的参照,至于有多少人喜欢,我当然觉得越多越好了,但这不代表这数量值能影响我的判断。我觉得好的东西就是有条金线的,美是界限分明的,我过了我自己的评价体系,我对得起要阅读它的人就够了,我既不图名也不图利,还有什么不可为呢。
我今天白天读到一句话,一个人的灵魂有时候会突然一瞬间上升到一个高度,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时候我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内心就会浮现这样的感触,内心笃定,滔滔不绝。特别是写诗,有时候明明是很简单的寥寥几字,随机排列组合,它就有一种美感、韵律在里面了,讲话的腔调谈吐也是这样的,明明是很朴实的字句,不一样的人讲出来,仿佛在脑海中瞬间的编程,出口便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