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偶然看到了这么一位老师,虽然他所在的单位对不少学生来说确实能夯实基础,但对于他所引用的这段文字,着实不能认同,有必要思考一下。
前两句话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看来比较容易懂,“不想学习就不学,不想坚持就不坚持了”,这两句话在脱离实际场景的情况下,没有任何意义。这段话前面的所谓“废掉孩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以喜欢的方式长大”暂时不在这个例子里讨论,也许可以放在下一段。
简单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张三今年上小学3年级,平常上学的时候一直很积极很主动,但由于一次考试中犯了马虎,于是被老师要求把错题重做,并完成几道类似知识点的题目。这导致当天张三离开学校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回家的路上又正好赶上晚高峰,到家时已经非常的疲惫,此时此刻,张三摊在沙发上和妈妈说“好累啊,我不想学了”。
第二个,李四是二线城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其实李四自初中开始成绩其实一直跟不上,虽然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考试成绩始终不理想,父母拖了很多关系将他送进重点高中,期望里面的老师能够有办法让李四提高成绩。此时,李四周围的同学每次考试分数都比他高,老师对他的要求比以往更严,父母对他的期望因为拖了关系也逐渐的变高,终于在高二的期末,李四在又一次考试失利后,回家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向父母大喊:“我不想学了!”
如此,不需要更多的分析。
更让我感到疑惑的是这段文字的下一段,“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这段话乍一看觉得不对劲,越读越觉得奇怪,教育这件事儿为什么就成了反人性的了?按这个老师做的事业来说,他为什么会认同这句话?他所谓的人性到底是指什么?或许对他而言,仅仅是借用这段话作为贩卖焦虑的某个引子,或者是让家长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一些他们的做法中不科学的地方,但这句话确实有必要好好思考思考。
我个人认为,教育不应当是反人性的,部分人可能会将“人性”认为是“天性”,认为孩子天性怎么怎么样,而教育就得让孩子克制天性之类的;如果非得说人性,那也得是具体说成“教育反的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而如果说某样东西一定是反人性的,那我觉得这东西不能被定义为教育。
首先说天性这部分,毕竟更好理解一些,人们常常说“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是贪玩儿的”等等。这样的说法在上个世纪的中国非常流行,在21世纪初,我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也经常能听到,那时候人们的观念是将“玩”和“学”分开来看,认为学的时候不能有玩儿,玩儿的时候不可能在学。而这种观念在2018年前后产生了动摇,不止是校外的商业机构,教育的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推动所谓“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翻译过来叫做“做中学”(有些机构可能会翻译为“玩中学”),这是教育家杜威在1983年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中的“doing”对于孩子来说,不单单是在学校做题或者是听课,实验、操作、制作、实践等带有上手的词语,也许比较适合用来解释这种学习方式。
玩儿,对于幼儿和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发育完整,玩儿具象的物体或游戏,是有助于他们快速提取事物的关联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在玩儿中学,而不是在抽象的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
当然,这里提到的做中学不是瞎做,玩儿中学不是乱玩儿,而是一种让孩子在成年人的引导下,对手上操作的玩具或者教具产生思考,对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即便我们将某些过程称作“玩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同样能够完成和学校相同的学习目的。
接着是人性这部分,我觉得有两个地方需要明确,一是“人性”本身;二是这句话原本是以什么来论证的。
先从“人性”本身来说,我并不是非得要给人性一个定义,毕竟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千年也没有个定论,当我们讨论人性的时候,最基本最基本的,也至少有三种方向,一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二是荀子说的“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三是认为人性本无,是后天的环境和培养使得人出现不同的表现。
如果认为人性本善,那么教育的目的是继续顺着人性的善,让其发扬光大,这么说,教育应该是顺应人性的;如果说认为人性本恶,那么教育的目的是抑制人性中的恶,让其尽可能的变小甚至湮灭,这么说,教育是反人性的;如果说人性本无,那么教育的目的则是给人建立一套行为模式,让其为着某个目标去成长,这么说,谈不上反不反人性。
曾经在某部动画片中,看到的关于所谓善恶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以白为善,以黑为恶,黑白相融,旋转成一幅太极的图案,最后化为人的精魄回归人心中。从这个思路讲,无论我们在弘扬人的善,还是抑制人的恶,都不能单方面的说是反人性还是顺人性的,但使人向善肯定依旧是我们所有人所希望的目标。
至于说有人提到教育有让孩子克服好逸恶劳、贪玩、抢夺东西之类的作用,因为“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说法,所以教育总归还是反人性的说法,我觉得也存在问题,在野生的动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些因素,那么能不能说人性和兽性是相同的呢?当我们在说教育能防止这些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其实并不是人性所包含的内容,而是人作为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特点,我们之所以为人,定然是由比这些更高级一些的方式(不管是好还是坏)来决定的。
可能正是因为教育这件事,我们才成为了现在的人,才能进而去谈论人性。
再看看这句话原本的出处:作者举了一个“如何得到一只听话的小狗”的例子,如果想让一只原本随地大小便的小狗,学会在某个垫子上大小便,一共有5个步骤,这里简单引用一下:
第一,确立让小狗在垫子上大小便的目标;
第二,建立恐惧的边界,当小狗没有做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呵斥它惩罚他;
第三,放入清晰的标的,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在垫子上大小便;
第四,给予红利,产生路径依赖,只要在垫子上大小便就可以得到奖励;
第五,重复以上步骤。
作者在引用完事例后说到,为什么要得到一只听话的小狗?因为便于管理。而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目的主要也以便于管理作为第一标准。“如果说让狗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就是违反人性的”。
我个人认为,训练小狗和教育孩子二者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放到一起来作类比。狗是人的宠物,而人训练狗不到处大小便,本质上确实像作者说的,是为了方便主人的管理。
而教育呢?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听话,更加好管理么?显然不是,也不能是这样,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让下一代变得更好管理,我们大可以以更简化的手段,即直接执行训练小狗的5步即可,大可不必在教育中体现各种素养,追求全面发展等等。
训练小狗,得到好处的是我们自己;教育孩子,最终受到教育的好处的应该还是孩子。如果受益者不是受教育者,那么我觉得这种事情就不大能称作教育。这一点可能也是如今大部分家庭中,感觉教育过程特别拧巴的原因之一,家长们又希望孩子听话,减少自己的管理成本和精力成本,又希望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对未来有益的东西。前者的手段是简单的,后者的手段是复杂的。
我们可以给孩子分析现在的社会环境、家庭收支状况、就业情况等等来帮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调整方向,但我们肯定不能通过给小狗讲主人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打扫满地的大小便实现便于管理的目的。
教育并非单纯的反人性,也不是简单的顺人性,如果非要把教育和人性放在一起谈,也许,教育是用来调整人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