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几乎是每个家庭在育儿问题上最头疼的一件事。孩子做事磨蹭、浪费时间,家长吼上两声;孩子淘气、破坏物品欺负他人,家长打上两下;孩子作业对付、成绩下滑,家长声嘶力竭地批评教育。都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明明付出了所有心力,可孩子偏偏就是不买你的帐,每天家中小吵不断大吵不慢。
我也一样,每天面对孩子时不时变化的小情绪以及对抗的不执行,真是无奈至极。每每遇到其他孩子的家长,好像最最投机的就吐槽孩子的不听话、孩子的不专注、孩子的不配合。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才让他们这么容易和我们做父母的发生冲突呢?罗斌老师的第二课“如何让孩子和我们合作”给出了五个技巧,值得思考和实践。
第一,面对孩子不如家长意的行为,家长要采取描述事实而非评判的方式沟通。单纯的描述事实,一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不会给孩子潜意识里贴上标签。因为大量重复的批判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潜意识里对标签那个词汇增加印象,仿佛睁开了第三只眼睛,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子的人,反而让他们朝着那个标签的方向前进。比方,僖妞从晚上8:30一直到9:30都没有练琴,看到如此磨蹭的女儿,我以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知道珍惜时间?你怎么这么磨蹭?你怎么这么不知道自律?你怎么这么不知道上进”,而现在我只会用一句“妞,我看见你从8:30到9:30一直都没有练琴”先来描述她的行为事实,然后再用“你是否还要继续练琴?”来结束我们之间的对话。如此一来,她将十分清晰自己的行为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
第二,使用提示性的语言,让孩子知道问题的根本。事实上,社会以及生活中有许多常识或者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而这些常识和行为规范,孩子是通过逐步积累才懂得和掌握的。这些知识,学校学不到,将来又至关重要。因此人在小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家人和他讲这些,对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例如,孩子磨蹭不吃饭,家长说“你快点吃饭,否则时间长了饭菜会变凉,人吃了凉饭身体会不舒服”就会远远好过“你怎么还不吃饭?天天这么磨蹭想要干什么!”。
第三,使用言简意赅的词语而非长篇大论的说教。例如,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孩子还没有换睡衣,家长可以说“睡衣”,以此来提示孩子应该准备换衣服睡觉。罗宾老师辅导过很多家庭,许多家长都表示这个方法屡试不爽。的确,清爽的语言不知要比冗长的唠叨好听多少倍。
第四,家长要用“我觉得”开头,告诉孩子我们的真实感受,让他知道我们彼此是两个独立的人。其中要注意,表达的时候不要谈及个性及品格。比如父母两个人正在聊天的时候,孩子过来插话,这时就要告诉他:“你打断我的话,让我觉得很难过”。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家长也有挣扎,我们的内心也很难过。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大人的平等,情绪的感知能力也会敏感许多。有能力接纳别人的感受,通常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再来和他谈合作、谈期望,就会容易得多。
第五,使用写便条的方式。文字虽然不如语言立体,但是它不会提高嗓门,不会让人听到指责和怪罪。同时,孩子看到父母辛苦写下的一行或一段文字,就会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劝告”“建议”被听到心里去的概率就会大一些。
沟通的目的本在于让对方听懂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对方与自己配合并产生合作。好的沟通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相反,差的沟通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冲突,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五种方法,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经常实践。形成学习闭环,掌握更多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