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二)
“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观中,所格之物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涵盖了整个物质世界),所致之知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和知识。我又读了一遍,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在物之里就是格物,是向外用功的。在己之理就是致知,就是向内用功的。也有人认为,“格物致知”不分内外,它是向外即事,即事穷里的思想。天下的事物都要在已经认识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达到事物的穷尽。这种思想对于我启发很大,在学思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咬文嚼字的精神,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研究最实质有价值的知识。
理学大家朱熹把格物致知突出以后,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即“是与应当”,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一物格而万理推”的类推法即有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这是一种思维智慧的体现,有一个故事“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善于总结规律,做起事来就会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个途径“存天理灭人欲”,何为天理,天理就是道,做事的时候有道心,要向善,通过这样的筛选,才不会误入歧途。即指格除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的良知。唯有摒除物欲,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
许多科学家、学者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在格物致知,格致就成了科学的代名词。元朝,有四大名医之一的朱震亨的《格致余论》,明末有熊明遇的《格致草》、高一志(又名王丰肃)的《空际格致》、汤若望的《昆舆格致》。清朝王韬与传教士艾约瑟合译了《格致西学提纲》,向国人介绍西方科学最新成就。1866年中外人士还创办了格致书院,1876年书院的外籍董事傅兰雅自费创办了《格致汇编》(坚持十五年之久)。这个格致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科学和技术的总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科技。当然,格致一词也可单独指代物理学、地质学和化学等等。《清会典》中说,格致有七种: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也就是现在的物理学。1902年,清政府开始教育改制,正式提出了格致的六门学科,次年做了修改故又叫癸卯学制(算学、物理学、星学、化学、动物学、地质学六门,另设农工医各科与之并列)。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把格致科正式改称为理科。
丁肇中先生通过物理实验,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格物致知的探索,其次探索不是消极的,是有想象有计划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注重理论,轻视实践。从而产生了许多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盲目的,理论过关了,但是不会交流,不会真正的运用,这是可悲的。“格物致知”在这里帮助了我们,多实践,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学以致用。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尝一尝,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尝试,敢于拼搏,这样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关于格物致知的探讨,古今中外,已有许许多多的大家。精华已提炼出来,格物致知有五个要点:1.致知要讲诚意。讲诚意就是,搞科学研究心术要正。2.致知在格物。就是通过孜孜探求,以掌握知识、明白事理(客观规律)3.万物皆有理,格物要合内外之理。人们不但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还要学会顺应自然,做到不乱砍一木,不乱杀一兽,才合内外之理。4.格物有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和多种角度。既讲宏观,又要讲中观和微观;既要注意理论探讨,又要注意实际应用。5.格物贵在闲时理会。就是说平时对各种事物要一件一件地进行研究,做好积累功夫,不要临时抱佛脚。知识是以道德为依据,道德以知识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学习的同时还需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格物致知”富有深刻的哲理,慢慢体会,让自己与众不同。人心是灵巧的,都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着理,只是由于我对于理还没有完全探求清楚,所以认识才有不完全之处。因此一定要使学习的人接触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凭借自己已有的认识进一步穷究事物中的理,以求获得最完整的认识。这样进行长久的努力,终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候,一切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和粗鄙,就没有什么体察不到的,而事物的总体和运用,在我心里全都洞察清楚,这就是所谓的推究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