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探讨内容并非排斥标准化制度(公约),而是想突出过度应用标准化,特别是在科研人员中过度应用标准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探讨1:每种标准化制度,从其定义和设计上来说,都把效率放在首位。通过从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手中获取决策权,并将其重新分配给管理者和决策者,从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最终,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只能是一种人才选拔体系。
探讨2:标准化公约消除个性,剥夺你进行重要选择的机会,并将其牢牢地置于制度的掌握中。他们顾及效率,认为“个性化会带来问题”,通过剥夺选择的机会来减少出错。
探讨3:标准化公约定义风险:风险即成功的概率。这一统计学概念描述了普通人在特定情况下获得成功的概率。而普通人就是对所有人进行平均计算,这是一个线性概念,结果造成的错觉是让人以为:按照社会规定的路线前行才是通向卓越的最安全途径。
探讨4:标准化公约没有留下太大的试错余地。这种制度不愿容忍试错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效率低下的一贯厌恶。但这里往往会掺杂一些无法公开的因素,比如隐含着一种歧视性判断,即他们认为你不具备能力或价值,或者至少是你明显比不提这种要求的其他人缺乏天赋。
探讨5:标准化公约规定了标准化时间并要求你必须知道自己的长远目标,从而把你进行情境决策的相对时间转换成认清目标并坚持到底的标准化时间。但标准化时间要为实现标准化制度的效率着想,当你达不到标准化制度所要求的行进速度时,便开始质疑自我。
探讨6:按照标准化思维模式,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达到卓越(因此只有少数人能够感到满足),为此,制度应该拥有识别和奖励这些人才的独家权力。这一配额制度以牺牲多数人的机会来成就少数人的机会,比零和博弈更糟,是一种“负和博弈”。
是否要赌一赌,是在标准化公约下,每个人经历了个性消除、选择剥夺、试错打压、时间标准化,并为实现少数人的满足感而牺牲自己的满足感后,仍渴望回报这样的社会?还是在一个致力于平等适合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觉得社会支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个人满足感,你的同胞会对他人怀有慈悲之心并将视回馈这样一个曾支持自己去追求满足感的社会为自己的义务?
当反问“为何刚开始时激情满满,后来却是丢了兴趣与信心”时,似乎考虑“标准化问题”更为适宜。此探讨的现实情况是,现实条件下有无机会谈标准化问题?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