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第 136 篇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文约 3500 字 建议阅读 5 分钟
♣
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数那些说不清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适合他们做的事情,以至于无处容身”。
在过往接受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往往面临了这样一个现实——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家长和教师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可以显性化呈现出的,可以被排名衡量高低的分数。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每个人的天赋和独特优势就特别容易被忽略,甚至遗忘。而个人天赋就像一颗被蒙上尘埃的宝石,即便是被遗弃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它仍静静地等着某天可以被发掘,闪耀光芒。
但每个人诞生在这世界上,因为基因和成长环境不同,一定是有一部分东西是区别你与他人不同之处的核心——即便在同样被定义为「优等生」或「劣等生」的同类群体里。
因此,只要能够找到合适路径,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留意天赋留下的“蛛丝马迹”,就容易发现打开天赋大门的那把钥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通过发掘天赋,进而将其发展成自己的事业。
01 发现你的兴趣爱好
一、寻找赞美点
你在做哪些事情时经常受到赞美,哪方面的称赞是最多的?
相信每个人都受到过称赞,可以是任何事情,请不要谦虚。
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分析背后的原因,思考一下是你哪些特质的发挥成就了这些优异表现?比如,“我很喜欢这件事,是因为我喜欢挑战,我很细心,有耐心,而且我也善于沟通”等等,列出的这些1、2、3都是你的优势所在。
二.求助亲友团
告诉他们你的目的。
我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你们是我的好朋友,希望能够如实地给我一些评价和反馈。比如,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优点有哪些?我身上有哪些特质?你们受不了我身上的哪些习惯?你们觉得我适合做什么工作?
……
当然,为了得到更好的反馈,你也可以自己设置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调整好心态
告诉大家你想听到真实反馈,因此你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在这些反馈里,肯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评价,无论是好是坏,你都要全然地发自内心地接受,然后再认真对照反省。
2.全面设置问题
你设置的问题要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两种。
封闭式问题有利于大家给你真实具体的意见,而开放式问题有助于大家给你建设性意见,两者缺一不可。
3.列出成就事件
写下令你感到最得意的那些事情。
回忆一下在做哪些事情时,你不用太努力就能比别人做得又快又好?当别人做完一次就离开后,你仍充满兴趣得乐此不疲,想再来几次?即使一些事情你不会,一旦上手就做起来感到轻松容易,融会贯通?
4.列出你欣赏的人
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因为在他们身上你会发现你自己的影子,或者在他们身上有你想要成为的期待中的自己。在你说出他们的名字时,你要找出欣赏每一个人背后的真正原因所在。
5. 敢于做白日梦
不要叫醒白日梦,那是你的创造力所在!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发呆或空想时,恰恰是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纵观历史,你也会发现许多天才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一瞬间灵光闪现,迸发火花。因此,你要敢于做梦!
6.天赋通常表现为一种快速学习力
当你拥有某种天赋时,你在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时,就会学得比一般人快,甚至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悟性好”,就是此意。因此,仔细回想过往的经历,找出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学习时刻。
7.梳理朋友圈
请梳理你的朋友圈,列出和你经常交往的人,包括网友、同学和朋友,仔细分析他们的性格、兴趣。你可以问自己下面的一些问题:
我最喜欢对方的三个优点是什么?
我们经常在一起做哪些事情?
我们经常谈论哪些话题?
连接我们友谊背后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依次去寻找,尽可能把原因都写下来,你会发现你同他们有着相同的特质。
8.如果你有一根魔杖
试想现在你有一根魔杖,它能满足你所有的愿望,抛弃一切限制,问问在自己你的愿望会有哪些?
你可以尽情的、大胆的写出至少99个愿望,不分大小。比如,你想要10辆玛莎拉蒂,20辆法拉利,你想要做银河系的统治者,还想要……,统统可以写下来!
愿望写的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其中三个不同的“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随着你愿望的增加,你逐渐会从基本的本能需求写到社会责任及自我实现。
简而言之,你可以问问自己在完全衣食无忧、富足和幸福实现的前提下,你最想做的几件事是什么?
如果愿景足够清晰,可以以终为始倒推回来,这件事就是让你热血沸腾的,足以称之为事业了的事情了。
9.翻阅职业分类大全
很多时候,你可能对职业门类了解不全,又或者即便你知道某些职业,但也未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它的特性。
因此,不妨借助职业分类大全去了解现有职业有哪些,了解每个职业的特性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职业会让你瞬间感到不是你想要的,而有些会令你心动着迷,想去从事。
10.了解专业就业市场
同第九项一样,你未必了解所有的专业,或者了解不深入。你可以按照文史类、理工类或文理兼修的标准划分,了解清楚这些专业以后,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再深入研究,研究它的内涵、属性和发展趋势,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
11.借助招聘平台
还可以借助招聘平台,对所有招聘岗位做一个大致了解,然后梳理和重新分类。比如销售、财务、战略、技术研发、行政体系等等。
接来下,分析整理出每个职业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如果不清楚,可以查看岗位职责。最后,筛选出同自己特长吻合或者感兴趣的职业做长远规划。
12.关注创富故事和黑马企业
你肯定知道许多发生在你身边的白手起家的案例,说这些不是让你去模仿他人,而是从中你有哪些启发和灵感。
很多故事会给你“哇哦”的感觉,你也可以关注最新的App、最新上市板块的公司以及并购案,去思考这一系列背后的商业逻辑。
13. 保持好奇心,不断尝试
很多人习惯性的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归类为“我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还没有尝试就先行判断了。
因此,保持好奇,不惧怕尝试新生事物,多多创造了解和成就自我的机会。
02 筛选爱好,探索擅长的事
发现兴趣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探索你擅长的事情了。
兴趣相对容易发现,障碍往往在于没有发现自己全方位的兴趣,但探索擅长却要真正根植于经验和发展眼光。
兴趣可以很广泛,擅长却相对专一。兴趣像时装流行色一样,会随时变化,而特长往往与自身生来就有或从小培养起来特质有关。这种特质在成年后不易改变,也难培养。
因此,如果兴趣能建立在自身特长的基础上刻意培养,你就更容易取得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成就和高度。
如何从兴趣中发现自己的潜力或特长?
兴趣爱好虽然容易蕴藏着一个人的天赋,但兴趣爱好并不等于天赋。
比如,你非常喜欢唱歌,但你不一定有演唱天赋;你喜欢看电影,但未必可以写出一篇爆款的影评文章。因此,我们可以从自己众多兴趣爱好中寻找自己的天赋,但不能把兴趣爱好错当成天赋。
首先,你要做的是把所有的兴趣罗列出来,一项项剖析兴趣。针对每个兴趣,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然后把答案写在兴趣下面:
1.这是我真正的兴趣吗?
可以问问自己“我能持续热情地坚持去做这件事吗?”,你会发现有些兴趣只是你一时间觉得好玩或者听别人说好玩“随大流”的尝试而已。
2.我为什么喜欢它?
也许是为了得到尊重和表扬,也许想要取悦父母或另一半,也许想尝鲜等等,不管任何缘由,都把它们全部列出来。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这一步你要尽量保持客观和真实。
3.我会在什么情况下不喜欢它?
你可以称这个问题为“背叛筹码”,这也是问题2的补充。
要知道,动机和起心动念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你可以列出很多理由说明你喜欢一件事情,但同时也请记得问自己:“什么情况下,我会放弃它?”结果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
当你找不出什么理由会让你放弃一件事情的时候,请继续往下进行第4步。
4.做好这件事,我需要放弃什么?
公正、客观、全面地列出“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才能把这个兴趣发扬光大”?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挫折和障碍列出来,也许写到一半你就想要放弃!如果没有,请继续写出“我需要付出哪些代价”,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提问自己,“我能为这件事情放弃什么”?
列出你需要放弃的清单,如果你的感受是“欣喜、自然、放松、安详、从容”,那么恭喜你,你已成为危险人物;如果你的体验是“紧张、焦虑、犹豫、彷徨”,那么请你三思,先搁置一下,继续分析其它的兴趣。
03 明确目标,开始行动
你最终筛选出来的兴趣爱好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如果超过三种,需要你继续筛选,重新深入分析。基于这最后确定下来的三种爱好,请做如下思考:
1.写出三种兴趣的最终成就。若给自己10年、20年时间,你希望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这就是你的终极目标。
2.要实现最终目标,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把它列出来,思考“如何把这种优势变得无可替代”,这就是你的标签,你的品牌,你的Logo!
3.列出要完成这件事情,你最大的劣势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你的劣势?
注意,劣势是用来避免的,而不是去补强。
你的劣势正是很多人的优势,正如你的优势是其他人的劣势一样,人生最大的悲剧是用下等马去参赛。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劣势发挥,那么请保留这项兴趣,先分析其它爱好。
4.拆分你的目标。可以先确立长期目标,再拆分出中期目标,进而列出短期和近期目标。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规划过程。
结束语
自我认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多人宁愿闻风而动,四处乱窜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剖析自己,这其中带有恐惧和逃避。
而你越敢对自己忠诚,你的直觉也就越敏锐,也就越发具有超能力去发掘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刻意投入,形成个人和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与你共勉。
关于作者: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新精英认证生涯规划师&版权课讲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读),法国里尔商学院MBA,外企HR,国内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和顾问,简书、知乎、壹心理平台优质创作者,助力个体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EmilyDONG_2016)
知乎、简书、壹心理ID:Emily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