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加入时间维度之后,很多被认为短期没用的知识可能在长期来看是有用的,所以学会用长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很重要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逻辑学,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他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是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更是这一类,掌握它显然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只是,编程也是同样。最终,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哪儿那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对于这一点,自己还算是有些认识,就好像经济学的原理,自己可能也多多少少了解过一些,但从来没有形成过体系化的知识,零零碎碎的相关知识在自己脑子里,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连接,之所以订阅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体系化的经济学知识,让自己的脑子里形成清晰必要而准确的连接。把那一砖一瓦垒成一栋房子,辛苦,但绝对物有所值。
关于知识的边界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掌握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没有体系还是砖头时,觉得似乎任何事物都是与之相关的,但构建成房子之后,就知道哪些属于它,哪些不属于它了。而定义知识的边界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它是否能指导我们的决策,且最终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锻炼自己融会贯通能力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学啊学”之外,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概念不清,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以后要用什么方法让自己避免这种尴尬呢?
首先是搞清楚相关的概念,然后是明确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边界,在别人混淆概念时,能够清晰的辨别出来,进而不会轻易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