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鬼谷子曾说:“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
漫漫人生,你无法决定命运,但可以选择生活。
大辩不辩,自结善缘;沉心静气,自有福报;不惊悲喜,自得从容。
人活一世,学会藏而不露,方能行稳致远。
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厉害的人,从不喜欢显山露水,炫耀自己。
反而是一些平庸之辈,有一点成就便招摇过市,锋芒毕露。
其实,当你见过风雨,尝过成败,便会发现,张扬不如克制,放纵不如收敛。
人生越往后走,越会明白,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藏”。
藏言,不辩是修养
《齐物论》中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这世间的事林林总总,世上的人千千万万,误会难免,误解时有。
过多的争辩,不仅无济于事,反而陡增烦恼。
待事过境迁,才会发现,好辩是执着,藏言才是修养。
南北朝时的教育家沈麟士,自幼家境贫寒,靠织帘勉强度日。
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双鞋,看见沈麟士穿着一双同样的鞋,便一口咬定是他偷拿了。
沈麟士笑着说:“哦,这是您的鞋啊!”说完,就把鞋脱下来给了他,自己光着脚走了。
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鞋,发现弄错了,便赶紧将沈麟士的那双还给了他。
沈麟士见了又笑着说:“哦,这不是您丢的鞋啊!”说罢,笑眯眯地将鞋穿在了脚上。
朋友知道了,怪他为何不辩解,白受这冤屈,他只是笑了笑:“以我的处境,争辩会有用吗?不如让着他些。”
后世人皆佩服他的修养,就连苏东坡都称赞道“处世当如沈麟士”。
《淮南子》中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世间,少有感同身受,更多的是漠不关心。
纵使你再善良,也会有人觉得你恶毒;再无私,也会认为你贪婪;再正直,也会指责你虚伪。
懂你者,自会明白你的苦衷,无需多言;谤你者,只顾自己口舌之快,多言无用。
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失了体面,不如将时间留给自己,修身立德。
当你经历的多了,便会发现,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懂得藏言。
藏气,不怒是格局
北宋理学家程颢曾说:“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一些事情令人丧失理智,让怒气占了上风。
此时,若是任由情绪发酵,只会让事态越来越糟。
殊不知,生气,只是本能,不怒,才是格局。
西汉时的刘向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楚庄王打了胜仗,设宴款待一众将士,爱妾许姬也陪同在侧。
席间,一阵狂风吹过,烛光被灭,有人趁黑扯了许姬的衣服。
情急之下,许姬拽下了那人头盔上的缨穗,并气愤地告诉了楚庄王,“亮烛之后,定要拿下那无耻狂徒!”
可楚庄王心里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打胜仗,离不开将士们的出生入死,倘若处置了那人,定会打击将士们的心气,因小失大。
于是,他不仅没有动怒,反而让将士们都摘掉了缨穗,保全了那人。
数年后,楚国与晋国交战,楚庄王被敌军追杀,险些丧命。
一位将士从危难中杀出,救下了楚庄王。
待楚庄王论功行赏时,将士却拒绝了,并主动说出了当年趁黑调戏许姬一事。
楚庄王得知真相后,依旧没有生气,还封他为护国大将军。
此后,这位将军又频频为楚庄王立下战功。
《后赤壁赋》中有一句话:“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在高山的反衬下,月亮就变小了。
做人亦是如此。
胸襟大了,情绪就弱了;格局大了,问题就小了。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遇到事情容易被情绪所奴役,眼里只见是非,心中全是怒气。
待失去得越来越多,反倒责怪命运的不公,时运的不济。
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从来不会被琐碎的小事所牵绊,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藏得住脾气,也就掌控得了人生。
藏事,不惊是智慧
晚清政治家翁同龢曾说:“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的确如此。
人生百年,世事难料。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与其悲观落寞,怨天尤人,不如整理思绪,稳住心神,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汲取力量,收获成长。
5月9日清晨,“人民艺术家”秦怡与世长辞。
她一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可人们只记住了她荧幕上的光辉,却不知她有着比许多普通人都要坎坷的一生。
第一任丈夫求婚时以死相逼,结婚后大打出手;
第二任丈夫出轨自己的亲妹妹,让她遭遇了爱情和亲情的双重背叛。之后又卧病在床二十余年,一直靠秦怡照料。
儿子在16岁时,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发病就对她拳打脚踢。
然而,命运对她的刁难不止于此,她曾因肠癌开刀七次,死里逃生,连胆囊也被摘除了。
她所承受的苦难,常人无法想象,但她全都不动声色地接纳了。
她拖着病体,坚持外出拍戏挣钱,回家后,又任劳任怨地照料丈夫和儿子,直到垂垂老矣,目送他们离开。
此后,她投身公益事业,捐出了毕生积蓄。更在93岁高龄时,还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为电影事业劳心劳力。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秦怡藏住了风雨,藏住了伤痛,始终平静而坚定。
苏轼在《定风波》里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本难圆满,越是泥潭深陷,越要处变不惊;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凝神静气。
藏事,不仅是坦然处之的心态,更是勇敢以对的智慧。
面对生命中的无可奈何,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最好的还击便是不惊不惧,不言悲喜,将人生路上的礁石,锻造成自我救赎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