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信仰是一种追求,“炼己”是追求与实践的过程。这里说的“炼己”指的是“全性养命”、“明心见性”。
《天隐子》:“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者曰神仙。”注意,这里是从空间上说明诸仙的活动地域,没有说神仙是不死的,只是说变通,可惜没有说这些仙人是怎样成为仙人的。《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这里宣扬的是为善者神,为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只有心存善心才能得到神的垂青,禽兽都能成神,人总不能禽兽不如。但没有说他们是怎样修炼而获得神的青睐的,更没有说“神仙”是长生不死的。
现代科学启示我们:长生不死主要表达的是生命的质,其次是生命的量。十而百岁的人当今能见,百而千岁的当今不见,千而万岁的更是不可能,在人的寿命期望值上不能有百的存在而推论必定有千岁者的存在。“大夫种知所以强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以存,而不知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淮南子·说山训》)显然他们是人不是神。而神仙是知近又知远,这个“远”只与生命有关。基督教认为永生是上帝赐的福气,是灭亡的反义词。“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里的“死(灭亡)既不解释作生命的停止,所以永生也不解释作长生不死。灭亡是生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所以长生就是上帝给予我们本来已经失去的、生命活着的一切意义,重获生命。”“永生是质的,也是量的,永生是未来的,也是现在的。凡信子的人,凡认识上帝和他儿子的人,就能获得永生。人在现世已能获得这种质的永生,未来也能获得量的永生。”(《神学纲要》卷二)。这与道教的神仙说是相吻合的。认真修炼的人现在就是神仙。毫无疑问,长生是属于精神的。“道”无处不在,但存在不等于就能发挥作用,需要指点、需要启动。广成子答黄帝问,张道陵无师自通,葛洪受郑隐之教,许逊拜吴猛为师,张伯端成都遇异人,邱处机师事王重阳,王重阳开悟马丹阳,不一而足。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初具信仰。神仙信仰的有些实践者,成了人们意识中的神仙,他们的业绩被历史所认可。
人一旦出生就再也无法进入母体而获新生,所以要贵生。道教主张的是仙道贵生,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而不是依靠神灵的恩赐以至不死。“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吕氏春秋·贵生》)所以古人认为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这就是贵生的技巧所在。《云笈七签·仙人章第二十八》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童妙音难可闻,玉书绛简赤丹文。”凡人要成仙,不修炼是不行的。修炼得道之士就是神仙。得道,简言之就是能变化神通者。《太平经·戒六子诀》:“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子近求则得,远求则失。故古君王善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用道,治则得矣。”这里强调的是近求,也就是从自身做起,治身治国同理,其中包含着不同领域变通。
《庄子》中的神仙形象,即不食人间烟火而只服自然界里的朝霞之气的神仙,是不断炼己的结果,是理想化的。《淮南子·真训》说:“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宜,而游于精神之和。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弛于外方,休乎内宇,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实际上这就是神仙,他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所不能,但依然不脱去人间生活的窠臼。可见真正的神仙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古往今来方法千万,方术万千,究竟怎样修炼?简言之,即“炼己”,即“全性养命”、“明心见性”。长期以来热衷修炼的人们之所以有所得,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经验:
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像葛洪那样,用神仙实有、可学,帮助世人确立神仙观。信仰历来是自由的,有了信仰就要失去一部分自由,有了信仰就要按照信仰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就成为精神世界里永远的“无产者”,无法从信仰中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生产资料”。有道就有仙,修仙必依道,守戒律有助于得道,得道者是神仙,成仙以后戒律就对他不再发生作用。“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力;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
二是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不仅与思想和技巧有关,更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要将“超我”和“无我”有机统一,使儒道与仙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表明修道是人性社会的产物,也是在不断变化。
三是在炼己中不断祛除杂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损,豁达、崇善、寡欲、向上。人生苦短,生命来去匆匆,稍有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俗缘难断,难续仙缘,所以必须抓紧修炼,互相学习,在修炼中使自己的人格素质达到更高的境界。“夫斫削刻划之薄技,射御骑乘之易事,犹须惯习,然能后善,况乎人理之广,道德之远,阴阳之变,鬼神之情,缅邈玄奥,诚难生知……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虽求而无获鱼,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诧焉。”在中国人的精神视野里,只有神仙是自由的、神通广大的,他们无所不能。只有成了仙才能有自由。于是神秘的诱惑鼓动着逍遥的实践。深信万事万物是相互转化的,总有一天人能通过修炼成为神仙。于是修炼者静下心来,恬愉淡泊,洗净欲念,内视反听,不仅无心于名利,更有不是不能为,而是不需为的思想深种心灵。若想内保永年,外免累,不被声色馨香、艳美所惑,更不能被势利功名所惑,智者严隐,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遂物,检之以恬愉,增之以长。拥有灵性的人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事实证明贤愚、正邪、美丑、长短、清浊、贞淫、缓急、舍弃、迟捷、所求、所尚已经天壤之别。这是修炼中最难攻克的一关。
“人之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人想要不死,必须避免“损”、“老”、“害”、“中”、“伤”、“犯”的折磨,必须“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如果稍有懈怠、怨愤或者被荣利诱惑,失去淡泊之志,或者睹财色起,那么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这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名利、金钱、滋味本来离开他们就很远,没有令人羡慕的经济地位,没有求而可得的政治地位,也就谈不上“佞妄”、“沮嫉”,所以历史上得仙道者大多是贫贱之士而非势位之人
。 四是始以崇道为名,终以敬儒之行。神仙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因修儒道而心情旷达益寿,这也未尝不可。“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 朴,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观来,博涉劝成,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网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有求于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修道业儒,人各自取。“至于情挂势利,志无止足者终莫能割此常欲而慕彼退静者也。开辟已降,非少人也,而忘富遣贵之士,犹不能居万分之一。仲尼亲受业于老子而不能修其无为,子贡与原宪同门而不能模其清苦,四凶与巢由同时,王莽与二龚共世而不能效也。” 孔子是主张有为的,他不可能去修无为之道;龚舍视富贵如浮云,在泰山太守任上却上书乞骸骨,为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龚胜好学明经,崇尚名节,汉哀帝时任光禄大夫,王莽篡位时他悄然隐退,王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征拜上卿,龚胜婉言谢绝,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人生三条道路,要么放弃一切杂欲修仙道,但修成仙道者开辟以来还不足万分之一;要么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克己复礼,仁慈天下修儒道;不修仙道 ,不修儒道,那么只能做愤世嫉俗的隐者。
由上可知,神仙信仰不是朝夕而成,而是由众人长期实践的产物;神仙信仰也不是子虚乌有的荒诞之说,是炼己炼性的产物。古人的积累是丰富的遗产,后人应该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积累奉献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