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漫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气自华。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也要抱着虚怀若谷的胸襟,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取得非凡的成就。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巧妙地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一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但是,你可知道,这篇文章是如何出炉的吗?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去琅琊山游玩,与琅琊寺的主持和尚智仙谈诗论文,成为至交。
智仙在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请欧阳修前去参加落成典礼,欧阳修将该亭命名为“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
晚上欧阳修回到府衙,亲自将写好的文章抄写了六份,招呼衙役说:“把我这篇文分别贴到各个城门口 去,一个城门贴一份。”
两个衙役接过文章一看,总共是六份,便问道:“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到哪里去?"“不是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吗?"欧阳修笑着说。
“小城门平时是不开的。”衙役说:“那今天就把它们打开好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两个衙役似乎没有领会太守的意思,又问道:“大人写的文章,为什么要贴到城门口去?”
“让过路人帮我改文章呀!”欧阳修整整衣冠,用手拍拍衙役的肩膀说:“人们常说,一人才学浅,众人见识高。大家一定会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你们赶紧去贴吧!"
随后,欧阳修又派出六班锣鼓手,分别在各城门口,一边高喊:“滁州太守欧阳修昨日写了篇《醉翁亭记》,现张贴在此,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修改……"
这样,整个滁州城一下子都热闹起来了,城里城外的人们,都分别赶往六处城门去看太守的文章。
他们边看边议论,有的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辞优美,意境又好,真是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有人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让老百姓帮他修改,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鲜事!"
殴阳修坐在府衡内也特别兴奋,不停地派人去看有没有人出面修改文章,一直等到傍晚时分,才有一个打锣公差,领来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走进府衙。公差高声禀报:“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来帮您修文章。”
欧阳修赶紧迎了出去,只见那老人头扎粗布黄巾,脚穿布袜草鞋,肩上扛了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拿着一把斧子,原来是个砍柴的樵夫。
欧阳修过去拉着老樵夫的手,问道“请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岁数?"
“不敢,不敢,小的今年已五十有九了。"老人忙不迭地说。
“这么说来,您是兄长了。请上坐!"欧阳修边说边让老人坐在太师椅上,然后毕恭毕敬地说:“烦请兄长指教,下官那篇文章何处需要修改?"
老人放下手中的扁担、斧子,诚恳地说:“大人,不瞒您说,您的文章我听人读了,句句是实情,就是开头太啰嗦了!"
欧阳修听罢,便从头背诵起自己的文章来,“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刚背到这里,老人挥手打断了他说,“停,大人!毛病就在这里。"
欧阳修顿然醒悟,赶忙说:“您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
老人笑了笑说:“正是,大人!不知太守上过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子就全看到,四周都是山!"
欧阳修叫了,连声说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殴阳修沉思片刻,拿出文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然后一句句地读给老人听。
老人满意地点点头说:“改得好!改得妙!这一回一点也不啰嗦了!"就这样,千古佳作《醉翁亭记》,终于出炉了。
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自古而然。大文豪尚且如此,况我辈凡夫俗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