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亦有"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之句。
另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还有“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之语。
正如学生时代,基础知识不打好,只是为了考试去做题背试卷,总会出现许多遗漏。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应对千变万化。保持一颗平常心,多一些信念,少一些杂念,也许这样的努力才离成功更近。
夜读看到一则小故事:“几个月前,女主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专业的指导,提升写作水平。
但渐渐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上稿,捷报频传,她变得越来越焦虑。
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曾最喜欢的写作已然变成了一种负担,最初的目标已在不知不觉间偏离。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她果断地从紧张地写稿、忐忑地投稿、焦急地等待中抽离出来。静下心,反复学习课件;集中精力去读好书,研究好文章;有想法时,就埋下头练练笔。
心里不慌了,方向就明朗了。她发现她的生活在发生一些变化,努力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踏实。”
如果努力只是为了不辜负眼下的时光,而不是为了马上平步青云,那么努力不但不会让我们感到疲惫,还会为生活增添质感。
只有匠心没有杂念, 我们只会一天天地比过去的自己更强。假以时日,命运的馈赠也定不会缺席。
每个人都急切地盼望成功,却忽略了: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在短期的努力带不来回报的时候,我们会容易质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的目标。
与其在浮躁中患得患失,不如带着一颗平常心上路,在平稳中从容前行。会发现平常心,离成功更近。
心无杂念,水滴石穿,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