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母亲,及其宠爱上学的儿子,担心他的安全,拒绝让他坐校车,坚持每天开车接送,风雨无阻。哪怕儿子有所抗议,她充耳不闻,坚决接送。
长大后,那位儿子对妈妈付出的爱深信不疑,时常不无骄傲地说,妈妈太爱我了!
有一位父亲,擅长苦情付出,每天上班繁忙,回到家依然一刻也不闲着,忙着打扫房间,因为妻子和两个儿子都不喜欢打扫房间。周末,还陪着妻子看他最不喜欢看的歌剧。
妻子和两个儿子享受着照顾,从不怀疑男士的付出有何不妥。
如果你们也羡慕上面那些被照顾者,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因为,我们通常的意识里,被人照顾,被人关爱,哪怕毫无节制,也是值得羡慕的。
我们会认为,那是爱的表现。
直到最近读罢《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才惊觉,那样的爱,在作者看来,根本就不是爱。
作者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美的一种意愿。
也就是说,任何不利于自我成长和成熟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天哪,这么看来,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爱”的行为,很多未必是真正的爱。
下面的例子好像普遍存在:
一些上学的孩子,不想整理书包,家长毫无怨言天天代劳。
一些成年人不会做饭,由父母长期代劳。
一些女士不喜欢工作,整天在家呆着,丈夫独自打拼养家。
如果按作者的观点,上面的这些行为并不是爱,因为那是剥夺了对方成长成熟,拓展自我边界的权力。
听一位朋友说,她的儿子二十多岁,每天饭后洗碗都是儿子的事,根本不用督促,那是一份责任。我突然好服气,看来,教育高手在民间。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观点: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
本文开头的两个例子中那位父亲对家事大包大揽,导致两个儿子不想上学,不想上班。后来经过作者的努力,那位父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将自己的奉献精神收回一些,两个儿子逐渐有了责任心,走向独立,家庭最终回归正常状态。至于那位天天送孩子上学的妈妈,在作者看来,她付出的根本就不是爱。我的理解是,那位妈妈缺乏安全感,又不成长,于是寄生在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像这样,不计后果的爱,生活中并少见。
我们之所以熟视无睹,也许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更不知道那是病态的依赖和控制。
曾经看过报导,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在顶级名校圣保罗上小学时,许多孩子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这看似狠心的背后,隐藏着一颗真爱的心。
看来,我们爱一个人,除了需要头脑发热之外,还得学会狠心。
因为,成长就是痛苦的,甚至是艰难的。
让我们在重温一次作者对爱的理解:
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让家人学会自尊自爱,学自我照顾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