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介绍
1,废名,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调。《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
2,《竹林的故事》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出版的《语丝》第14期上,1925年11月收入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10月,发表于1925年,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文章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 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机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二,内容
自然景观下的美与悲
1.意境之美
《竹林的故事》开篇这样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 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初读此句。仿佛在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进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短短二三十来字,就展现了宁静的山村景致、潺潺流水、坚固堤坝、清幽竹林、质朴茅屋。如此轻描淡写,却传递着恬淡的韵味。没有夸张的修辞、没有绚丽的语言真实表现了事发生的背景。这样的描述,恰好语古朴单纯人物形象相符合,无形中展现了自然之美。
2.生命流逝之悲
死亡本来一件重大的事,让人压抑、悲痛,可是在废名的笔下老程的死亡显得不痛不痒。他死了,生活仿佛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多了一个土堆而已。这可能也是因为废名深受佛教影响,所以才能参透生死,把死亡看得淡漠,却有悲悯情怀暗含其中。如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都没有了”。渲染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气氛,表现了三姑娘与母亲在面对亲人逝去时所表现出来的超然于洒脱。如“三姑娘不上街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自言自语这样猜着 ...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只是无意的吐出声“是”,废名将“死亡”掩藏在平淡的语调之下,以近乎虚化的手法表现了生命逝之“哀”,也展现了自己面对死亡的超然心态,尽显诗意与禅意。
三,小说主题内容探究
三姑娘正是在这样一个茹苦含辛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如果说风暴如画的大自然陶冶了她性格中的人性美,那么,严酷的社会现实,却在她的心灵上打下了黑暗的阴影,使她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她在那需要大人们照护的时候,却知道关怀人,体贴人;虽然以卖菜为生,却不知唯利是图,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那最能使青年人激动而高兴的赛龙灯的热闹时刻,她一反常态,寸步不离地守着母亲,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和折磨。虽然母亲一再催促,她仍无动于衷。这种描写,说明了母女之间相依为命的悲戚,更是对现实生活所呈现出的表面热闹、红火,而实则冷酷、无情的深刻揭示。作者采取的就是通过自然的美与乐,衬托和揭露了旧社会的悲与苦,通过对三姑娘虽然执着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却不能不成为被吞噬的对象,而揭示出一幕人生的悲剧。诚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竹林的故事》的思想意义不仅在于说明老程这一代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而且含蓄地指出,具有美好心灵,优良品德的三姑娘,不仅无法否定旧制度的“合理性”,而且不能不为旧制度旧思想束缚着,又一次重复了父辈们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对竹林田园的生活写得越真实,越美好,对三姑娘从外表到内心的美,写得越具体,越感人,那么,她的悲剧结局对人们就越有震慑力与教育意义。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功,就是通过竹翠人美与悲凉生活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悲剧存在的社会根源。而三姑娘寂寞地离开郁郁葱葱的竹林,不得不辗转在生活的磨子下,更能引起人们的哀痛和深思。
四,心得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文学家,在我们学习的板块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这篇《竹林的故事》没有像鲁迅、王鲁彦等同时代乡土作家一样通过乡土写实去刻画现实,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和美好的笔调描绘出三姑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作品充满着温馨和平和,恬静安逸的描写让我们找不到一丝时代动荡的痕迹。而这样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是跟“禅”和周作人的影响离不开的。《竹林的故事》里我们丝毫看不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人生的哀愁或不满,文章内容清新雅致,无论是父亲去世后的三姑娘还是我们那几个孩子都是处于一种和睦相处,亲近有爱的氛围。作者给我们展现出了静美的画卷,一幅远离现实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画卷。虽然没有给我们以更深的角度去思考,但是他另辟蹊径地在一众作家中脱颖而出,让我们记住了娴静美好的三姑娘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竹林,这种新颖的角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会在“乱”中寻静,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平和,无论是对待事物还是对待生死也是很淡然的态度,这或许就是废名先生所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吧。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是永恒的,那是他心中的方圣土,人间的任何污浊,血泪都被阻挡于那片如水般澄澈的天空之外,心若明静,世界也跟着美好但是其实我好像又觉得竹林的故事和沈从文的边城特别的相似,都是那么宁静的乡土,都是那么善良美好的人儿,都是那种热爱故土的情怀。乡土生活被描绘的是那么美好,宁静,总是令我们心驰神往。未来有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这里,看庭前花开花落,看漫天外云卷云舒,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一阵清风从竹林深处吹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竹林是一个有着清幽环境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或许人的心境也会变得很安宁。生活的不幸,也许也会在这里一点一点的消逝。对待事物的平和,即使是生死,也看得很淡然,这也许就是废名先生所要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意。同时,读着先生的文字,我们应该也从中学习到遇到什么事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