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人口数为60~70万;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口数为20~25万,一个小城市的人口大概也就是这个数了,是世界自杀总死亡人口的1/3。
之所以会突然写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这几天在找素材的时候,翻到自己原来在空间里发的一条段子似的说说:
——那种艰难的岁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有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它叫做“想死又不敢”。
这是我本人2015年5月23日发的一条说说。现在看上去很逗比,可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存在那种真真切切想死的瞬间的。
我曾经严肃的问过大约30个人,你有没有曾经绝望得真的很想一死了之?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以至于有一次一个朋友失恋,哭得很伤心,我们几个跟她做朋友的都提心吊胆,生怕她一时想不开就寻了短见。事后我们把这件事拿出来当笑话讲,讲当时我们如何担心,朋友觉得特别惊讶:“你们怎么会这样想!真的想太多了!再怎么样我都不会去自杀好不好!!!”
于是我们说起了她之前提过自己高中的时候有过自杀的想法。她颇为无语,说道:“那都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就是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脑子坏掉了,所以才当笑话讲给你们听了好不好……”
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Centre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Shandong University)的研究者曾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以及社交网络、应对策略在减少自杀风险上的作用展开过研究,他们和武汉市六所高校进行了合作,共有5972名大学生(其中53.43%的男生,46.57%的女生;年龄跨度16-25岁,平均年龄20.85岁)参与了调查。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其中15.82%的学生只是偶尔这么想,而剩下0.57%的学生却经常考虑自杀。
研究者发现,在校园中没朋友又没对象,而且不爱参加社团的学生自杀风险更高。在那些觉得自己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人中,40.74%都报告自己曾有过自杀的想法。
而在最中二的年纪,我也曾亲眼看见过有小伙伴自残。自残或许不那么常见,而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回忆的,大概是“非主流”的一些图片,大多数图片的主题都比较阴郁沉重,带着较为严重的厌世情绪。
大概很多人都记得07年前后有个网红叫沉珂。这个87年的女孩算得上非主流的鼻祖,08年自杀未遂,网传她死了,直到2015年在微博上再度发声,这才又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她显然已经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沉珂。如同沉珂一样,很多非主流少男少女回想起那段荒唐的青春岁月,都能原地爆炸。时过境迁,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现在的自己早就无法理解当年那个叛逆小孩的想法。
很多原来觉得大过天的小事,现在一看根本不足挂齿。说出来不怕人笑,我就记得自己中学的时候,还因为笔不出水、写不出字被气哭过。换支笔写就能解决的小事,不知道当年是怎么想的。
还未形成三观的年纪真是太容易抑郁了。
这种精神的失落感并非我们这代人独有,现在的零零后也是一样。也并非我们国家独有,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大概是最能表达这种失落的: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想自杀的原因千千万万,归纳起来大概可以总结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如果说抑郁症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么抑郁的情绪则是伴随过每个人。每个人总会有钻牛角尖的时候,总会有想不开的时候。因此快乐是一种能力。
每年的6月到9月,是中国的自杀高峰期。
6月,天气转热,白天变长,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变长,于是很多人际关系出问题的人这个时候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会加倍出现。天气变热,心情也会变得浮躁,容易冲动。
同时,6月还有很多文化因素,比如高考,有些人可能会把这次定义为人生的成功失败,于是他们把生命定格在此时;有些家长把这定义为我的责任以及完成,因此他们可以放手了。
还有其他情况:比如经历了年初的适应,夏天的工作任务骤然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心随着天气的浮躁,于是意外事件就很容易发生了。
自杀行为还伴随着维特效应,自杀的个案往往会引发一连串的模仿者。
对于自杀者而言,劝说其对家庭负责,绝对是一剂毒药。自杀者多半是逃避心态,觉得自己身上担子过重,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个时候提责任和担当,无异于放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总觉得自杀的人都很懦弱。但其实自杀的人比谁都坚定,自杀起来比大部分人都有勇气。
来自维也纳大学的马丁·沃拉切克对自杀与智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杀风险跟智商存在密切关系。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智商为151的天才儿童自杀风险是普通儿童的四倍。包括小说家、文学家、剧作家和诗人在内的高智商者,死于自杀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普通人。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大抵如此。
但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死”,只是心有戚戚的顾影自怜。可这种顾影自怜陷得太深,就容易出问题。“众生皆苦”,我们以为自己很忙,以为自己很痛苦,以为自己很累,很多时候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看看周围,公交车司机师傅,日复一日开公交,风雨无阻,假期少钱也不多,还总遇见奇葩乘客,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他们不累不辛苦吗?每一趟都要负责全车人的安全。
那些工作的人们,有的为了项目通宵达旦,有的创业失败一无所有,大家都在熬,都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坚持下去。死和熬下去只是个选择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想死的理由,但大多数都不会选择死这个选项。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死都不怕了,结果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哪怕自己任何人都过得差,又怎样呢?
再换言之,许多人说死亡是一种解脱。可是,死就一定终结了吗?也许死亡的瞬间,是让你永远承受死亡之时的痛苦也未可知啊!
逃避已知的艰难困苦,而投入未知当中,难道不怕“才出虎穴,犹如狼窝”的状况吗?谁也说不准吧,如果死后是永恒的痛苦,还有人想死吗?
就当自己真的死过吧!死过之后的每一天,都是赚的。
“想死又不敢”是不幸中的万幸。“不敢”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怕疼,有的人怕家里人难过,也不记得当年是谁,跟我把各种自杀的方法都详细的阐述了一遍,吓得我对自杀根本没有半点想法:
譬如上吊,会脑充血,会窒息,非常非常难受,眼泪鼻涕口水全都会流出来,还会大小便失禁,死后舌头会伸出来好长好长;
譬如割腕,会疼,而且会很慢,流着流着血会凝固,所以一般割一刀是不够的,就算割了很多刀,出血量也未必会致死。而且万一被人救回来,不仅死不成,还丢脸;
譬如吃药,安眠药比农药稍微好点,农药入口之后就会一路腐蚀你的食道和口腔,极其痛苦;而大剂量的安眠药会引发胃痉挛伴随呕吐,呼吸麻痹等症状,呕吐物有可能会进到肺部,呛死是能呛死,就是挺折腾的,痛苦很久。
譬如跳河,首先是水下窒息,然后是本能的生理反应激发求生欲望,令你不断挣扎,会水就有可能死不成;肺部进水之后会特别痛,死后尸体会出现肿胀,细菌腐蚀肉体会产生气体导致巨人观;
再譬如跳楼,痛是肯定的,全身骨头碎掉的痛,跳下去过程中会产生本能的恐惧,说不定还没落地你就会开始后悔。脑浆都给你蹦出来,血肉模糊。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万一没跳死,给跳成高位截瘫,就彻底作死了。
说得可能不是太严谨,但总之七七八八,差不多就是这个概念。
总而言之,自杀,就是一件又麻烦又恶心的事情,而且过程当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
如果人可以自己选择死亡的方式,我想我还是会选择从容又安详,体面又宁静的在自己家温暖的床上寿终正寝,一如一生当中的每一天,睡过去了,只是不再醒来。
很多的事情
如果你是想懒
那就是重要的
如果你是想死
那就不重要了
为不重要的事情
就不值得放弃生命
假如你得知自己明天就会死去,
你还会在今天想死吗?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愿你惜命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