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挺佩服那些可以每天都可以写出一两千字文章的人,排除他们写的好坏不讲,就是这份毅力也够我顶礼膜拜了。虽然说好刀要经常磨一磨,但是如果经常磨的话,会不会损耗它的寿命呢?写作本是一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如果长期处于那种感情的高潮期,会不会损害自身的灵敏度,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不会变得稀松平常,泰然处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即便睡觉也不休息,想要获得一点点思想认识并记录下来,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思想深刻,启迪人生的哲理却要不断积累才行。这些东西除了靠从书本以及所见所闻中提炼以外,还要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反刍才能被接受。而有的东西却无法自通,或者说学会,那就是成功和幸福。这是两个人类终极目标,而且还是一种虚拟的情感表达,因人而异。市面上好多成功学,幸福课什么的,只不过举出的是一些相对成功的人士,并加以剖析,结合大部分人认同的优秀品质,推陈出新,以此作为人生方向的行动指南,获得大众心目中的认可。如果单从最终目标来看,这些都是虚拟定义也就是精神上的追求,说起来有点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其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分析,现有物质,后才有意识。这里所谓的物质应该是先前存在的,也就是旧的物质,而意识是领先于旧物质的,意识最后主导人的行动,进而创造出新的物质来。听起来有点拗口,不过我们大可不必追根溯源,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每一次行动,都来源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而做出的思维意识活动。
我发现国外冥想大师居多,国内修行的大师不逞多让。至于哪一种方式更能被接受,或者说适合,我没有做过研究,只能靠着书中出版的内容做出浅显的区别和理解。冥想和参禅两者都是安静地坐下来思考,也就是形式相同;参禅信佛教居多,每每都是念佛经来感悟天地,也就是有信仰参与其中,其思考的起点和框架也是在信仰中活动,冥想的话,掺杂的东西更加庞杂,它最终目的就是把它们理顺,并使它们产生联系,迸发出新的认识和观点。现在人心浮躁,平心静气地思考人生哲理的人屈指可数,一是生活压力太大,容不得过多地去思考,只能随大流,满足物质上的基本条件,精神上往往无暇顾及,甚至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错误引导,导致大众难辨是非。构建精神世界是一件大工程,而且是以物质为基础而开始的,没有物质的保障,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单纯的思考并不能带来多大生活的益处或者改变,因为脱离了现实的框架,它就是虚的,站不住脚跟,很容易被现实所击垮。只有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加之事后分析和总结,就会凸显一些新的东西来,大有裨益。
精神上的思考很难用笔来记录下来,多用于内心的感受,心与心的交流,迸出火花,心情愉悦。所以以上都只是意识思考的一小部分,仅供参考,如有雷同,说明志同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