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对于心灵的震撼绝非想象。
没有哪一本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次都需要捂住胸口按捺住那不断涌动的心。一直想要再次翻阅,却犹豫着没勇气碰触。
合上书本,那个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脑中不断回荡。
第一次读,故事情节揪心得让你停不下来,不翻到最后一页罢休不了。翻到最后一页,不过瘾,还想重读一次,恨不能跟随主人公重新再活一遍。
一直搁浅着没有重读,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勇气直面人性。书中太多的情节直捣人性最深处。
终于,又一次,拿起了这本书,陪着阿米尔再历经一次那荆棘中的美好,那一念之差的脆弱不堪,还有那幡然醒悟后的自我救赎。
那些温暖与沉重,残忍与美丽,作者很细腻地表达在每一个细节里,每一个情境的描述都直逼人性。
阿米尔一出生母亲难产死亡,哈桑出生七天后,母亲也跟人跑了。
阿米尔总是奢望父亲能够对自己亲昵,哪怕只是一个温柔的抚摸,希望家中是欢声笑语的,然而父亲却更多的时候是严厉冷酷的。作者在书中这样记录着:“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里,我对爸爸敬若神明”。试图成为父亲所希望的样子,却屡屡不如愿,为了博得父亲的爱,不顾一切,甚至以牺牲哈桑为代价。
看似是为了博取父亲的宠爱,但这更像是对缺少的母爱的一种强烈需求。
哈桑对阿米尔的真与忠,更是毋庸置疑。
哈桑的真,阿米尔曾有过这样的心里活动:
“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而哈桑的忠更是叙述的淋漓尽致。那个冬天前在等风筝的时候,两个人在树下有一场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为了守住能够帮助阿米尔赢得荣誉的那只蓝色风筝,遭受了当时阿富汗人眼里是最大的耻辱。被诬陷偷窃时,也在极力保护着陷害自己的阿米尔。而这一切,他都是明了的,依然选择了阿米尔。
有那么一刻,会让人觉得,哈桑对阿米尔像是妈妈意义上的需求。
试问,这世上有哪一种情感可以如此呢,只有幼儿对妈妈,哪怕是妈妈生气地正在指责,孩子满脸委屈也会蹒跚地走向妈妈伸出双手,想要抱紧妈妈。尽管妈妈犯无数次错误,你若问一个孩子,最爱的人是谁,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妈妈。
两个孩子喝过同样的乳汁。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在同一个屋顶上,说出第一个词:
阿米尔说的是“爸爸”
哈桑说的是“阿米尔”
背叛与罪恶就是从那个冬天的那条巷子开始了,阿米尔跑开之后,也冒出过这样的想法:他不就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因种族宗教不同,哈扎拉人是受歧视的。哪怕他们多少年来情同手足的一起长大,在那一刻,依然会冒出这念头。
心里的罪恶感一直没有勇气说出口,而是接着说谎,把哈桑赶出家门,最终也毁掉了爸爸与哈桑父亲四十年来的情谊。
后来阿富汗战乱,阿米尔带着这个秘密跟随父亲到达美国。他一直以为,美国就是埋葬往事的地方。
直到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也是阿米尔小时候的第一位成年人朋友,打电话到美国请求阿米尔回国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到美国。所有的往事再次翻出。他也坚定的走上了这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三十八岁,才得知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与他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而那个时候,哈桑夫妇已经被塔利班组织射杀身亡。
后来竭尽全力,要把索拉博带出险境的过程中。阿米尔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赎罪,甚至差一点儿就被阿塞夫打死,那时候,他似乎也变成了曾经的哈桑,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为了索拉博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总算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小说是以一个真实故事为背景题材的,情节设置极为微妙,如果细心点就不难发现,在每一个情节推进高潮之前,作者都有伏笔,这也是我第二次阅读时才意识到的。第一次,只是隐隐觉着后面还有什么要发生,就在这样想要看个究竟的心态下一口气读完。
《追风筝的人》容纳了很多在其中,关于家庭,关于友情,关于种族,关于战争......
为你,千千万万遍。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这样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