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在,但已不是问题。在最后的文字里,禅与摩托车维修最后一句,似乎带有很很深的禅意在里面。
东方的哲学再一次打败西方哲学,我想大概是作者的一次流露但不太明显,不知道是翻译成中文的问题,还是就是那样。总之作者把痛苦的经历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让自己和他的孩子能更好的面对生活的种种不舒心和困难。
打败我们的,表面上是外界的某种力量,但这还不是最大的的打败。打败自己最深的还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否定。
用正确的态度去做事,很难。但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大概率是作者提出的耐心,良质,卓越等等名词。
一大推灌输下成长的一代人,因为某些原因,而败在了没有真正的决心和见地。
这个世界你不要想得很简单或者很复杂因为这些都不是你要考虑的因素,你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如何面对它,并战胜它。
它或许代表过去的自己,或许代表芸芸众生的各种价值观,或者本身是自己复杂而空想的各种壁垒。总之,能打破自己的牢笼的东西,必然是最坚固的,也是最难打破的。
我们太多的时间再观在等待,在等待机会,在等待机会的到而却忘了了做事才是等待最好的方式,才是机会到来最好的方式。
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制定好每一个环节,而是在旅行中每时每刻的自己,以及别样的风景。这些风景当然并不是另你所满意和高兴的。
它肯定有不有各种衰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这时候,才是考验你的真正时候,,你如何去应对,如何处理,如何解决,这些诸如此类的都叫做内功。
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良质的真正内内涵。我们的确太急躁太容易快速满足,太容易浮躁,这也是作者终点思考的问题。
当下我们因为互联网而看到了很多过去一辈子也看不到的东西,但正是因为它们而让我们变的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耐心越来越听从与二手信息的力量,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
作者再一次提醒广发读者,首先要有耐心,要有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机器或者AI无法替代,那就是人物我两忘真正投入到某个问题的研究上,这样才有可能有作为。
至于作者在书中对哲学的思考,大多数读者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哲学家本身是冰冷的,没有多少温度。而作者通过骑行摩托车和儿子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恰恰是有温度的,是有良质的,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有时候我也会很矛盾,究竟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是听从与外界的种种声音,还是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现在我有了答案,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因为心安理得。研究继续研究,继续深入,深入,那条源源不断的泉水会一步步的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