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上午,参加了一场团体心理咨询。我发现这个咨询的流程和办一场线下活动十分类似。这场团体咨询流程是,主持者做一个开场说明,介绍这个讨论的背景,原则等,然后就让大家做自我介绍,顺便说明一下,自己对讨论的主题的看法和感受,做完一轮之后,主导者再做个复述和重点追问,再然后,就是让大家,自由的发表观点,主持者再其中疏导,解释。最后,针对重点讨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建议。而办一个线下活动的核心流程是,主办者做背景介绍,参与者破冰,开始体验活动,参与人互动,主办者收尾总结,勾搭聚餐。
2.下午,我在工位听着歌写着PRD,突然CEO过来,说让我去讨论一个什么事情,我没听清楚,迷迷糊糊的跟着她过去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原来是拉我来讨论新办公区的布局设计。拉我来的原因是,我以前也算是一个XX设计师,但是,我不是这方面的设计师啊!
但是,讨论过程,我发现,我还是能发表一些观点,因为办公室的布局设计,其实和做一个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很类似。比如,办公区得有“功能点”——工位,大会议室,小会议室,开放式讨论区,前台,接待区,茶水间,杂物间等……办公区有目标用户,包括员工,面试者,参观者,商务和合作者……办公区有目标用户的场景,比如员工场景是进出公司的场景,工作间沟通的场景,工作间开会的场景……那么针对这些场景,就会得出基本的“产品原则”,比如:要提高沟通效率,工位之间不要分离的太开,会议室要离工位近,进出工位的入口不能太小或者太少……并且,得为特殊角色考虑,比如客服的通话区。另外,还得考虑“扩展性”,不能把每个地方都“说死了”,得预留一块地方,可以随时变成工位,会议室,茶水间,母婴室。当然,也有一些“体验细节”的讨论,比如:工位要怎么摆,是常规的一排一排,还是斜着一排一排,还是4个人对角做着?工位之间的可以是玻璃板隔开,既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不完全分隔;电源插座是地插,还是走墙边线?前者扩展性好,但是,容易损坏,后者则方便,但灵活性差……最后,还有“视觉设计”阶段,就比如,软装修和标识引导设计等。
啊,万物皆通!